深切怀念扶风才子——葛公尚

2019-09-15   扶风同城

深切怀念扶风才子葛公尚

文/安永成

来源:扶风百姓网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扶风县才子、我国著名世界民族问题研究专家、非洲学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葛公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已于2007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葛公尚同志1940年1月4日,生于扶风县建和乡墩底村,1956年由扶风中学56级丙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兴平高中,1959年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留苏预备部学习,1960年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斯瓦希里语(黑非语),1964年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系工作、深造,1967年调入外文局,翻译《毛泽东选集》1—5卷,任“毛选”翻译室斯瓦希里语组组长。

葛公尚先生197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于1985年—1989年被借调到当时的文化部外联局工作,任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一等秘书。1990年回国后继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世界民族”室党支部书记、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所评审委员会委员,2000年12月退休。退休后,他被继续返聘,直至2006年患病后主动提出停聘。

葛公尚同志毕生从事翻译和学识研究工作,他笔耕不辍,著作丰硕,特别是在非洲民族问题方面成果突出,为我国世界民族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图一 扶风才子葛公尚先生

在驻外四年中,他的足迹踏遍了坦桑尼亚广袤的土地,为中非、中坦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少贡献。从驻在国的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兄弟葛”(Ndugu Ge),他的工作受到驻外机构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由于他工作刻苦深入,也为他从事非洲民族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二 1960—1963年,葛公尚(右)在苏联留学期间

1979年,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科成立。葛公尚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先后编译了[非洲民族概貌]、[非洲狩猎民族、游牧民族]等四本非洲民族问题研究资料,并在[民族译丛]等刊物发表了多篇涉及非洲和苏联民族研究的译文,翻译字数达200多万;他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世界民族条目]、[民族词典]、[世界民族大词典]、[世界民族常识]、[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世界民族概论]等书的编写,并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和[非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撰写字数达100多万;由他主编完成了国家重点课题[二十世纪世界民族问题报告](40万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33万字,民族出版社,2006年)。

葛公尚同志思想敏锐,作风踏实富有创新意识。他对非洲现代民族所提出的“三种类型”之观点,以及对非洲民族问题的“四个特性”的总结,得到国内民族理论界和非洲学界的普遍赞同。

图三 1966—1967年,葛公尚与夫人李桂均初恋期间在北京颐和园的留影,他们是才子佳人的结合。李桂均,上海姑娘,北京外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学者

葛公尚同志通晓三门外语:俄语、英语、斯瓦西里语。他是国内最早的斯瓦西里语专家之一,他的译著有小说、戏剧、诗歌等,如[乱世人家](云南人民出版社)、[想象国]、[阿迪利兄弟]、[到过天堂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农民乌图波拉](外研社)等。1995年,他被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授予“促进斯瓦西里语发展国际优秀学者”奖。

葛公尚同志1990年担任世界民族研究室领导期间,始终以身作则,在学科建设、科研组织方面尽心竭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曾主持过若干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和国家重点课题。他在退休返聘期间,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为研究室建设出谋划策,当好参谋,他对年轻人进行传、帮、带,全力以赴投入科研项目的主持和实施工作,受到所内和学界同仁的尊重和敬佩。

图四 葛公尚和夫人及他们的女儿葛园、葛真的全家福

葛公尚同志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支部活动,努力把支部建成团结、奋进、坚强的集体与党支部全体同志建立了离不开的友谊。他退休后经所党委批准继续留在该党支部工作,过组织生活,足见同志们对他的尊重和难以分舍之情。

图五 1985—1989年,葛公尚在非洲(坦桑尼亚)工作

葛公尚同志自1993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学会副会长,为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可贵的努力,特别是在他退休期间,作为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一副会长,对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的工作付出了更多精力,他指导学会秘书处组织了两届代表大会和五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受到学会领导、主管单位领导和学会会员的高度评价。

图六 1991年9月,葛公尚在新疆考察我国少数民族时在慕士塔格雪峰下留影

葛公尚同志为人正直、谦和大度、任劳任怨、团结同志。葛公尚同志家庭负担较重,夫人和女儿长期患病,但他从不向组织和同事诉苦埋怨,而是默默承受,同志们都说他是“一个坚强的人”。

我和葛公尚先生是扶风中学的同窗好友,从1953年到1956年,我们在56级丙班一起度过了三年时间,结下了深厚情谊。扶风才子葛公尚先生不幸英年早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扶风县失去了一位享誉国内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的学者。他虽然去世已有13年,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在我们的记忆中。

图七 1998年9月访问波兰时与波兰内务部官员交流民族问题

众所周知,扶风中学是陕西省西府地区著名的学校,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弘治二年(1489年),扶风县令马毅奉令在县城南飞凤山之班马祠创建“多贤书院”,几经变迁,于1940年创建了扶风县第一个初级中学。扶风中学高水平的办学经验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造就了一大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葛公尚就是这些精英中的姣姣者。也是上世纪60年代扶风县在北京工作的才子之一。

葛公尚同志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成绩斐然,是我们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56年,我和葛公尚从扶风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兴平县高中,1959年从兴平高中毕业后,以全省前三甲的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工作。我1956年从扶风中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成都上完中专、大学后,也在北京工作。许多年后,我从扶风县的一个出版物中发现了他的联系电话,才得以联系。有一次我去西郊友谊宾馆开会,晚上与他取得了联系,并在宾馆见了一面。我们曾畅谈家乡的巨变,聊起各自的事业、家庭、子女的情况。以后每到春节前后,都要相互问候,互致祝福,彼此心心相映。

图八 1995年4月—5月,在云南澜沧地区拉祜族自治县考察

2007年3月28日,我从老葛夫人李桂均女士的电话中得知,老葛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我听到后,当天就赶去看他。当我进入重症监护室时,看见他已处于弥留之际,不能开口交谈,我眼含热泪,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希望能再与他说上几句知心话,再叙我们的友情,但是千呼万唤,也无法使老葛醒来。我忍不住流下了痛苦的眼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重病监护室,并安慰了他的夫人李桂均女士。3月30日上午,葛公尚先生离开了他热爱的家庭和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世界民族学领域,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4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那天天下着毛毛雨,天气阴沉沉的,好像也为葛公尚先生含泪送行。为他送行的各方专家、学者有二百多人,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文出版社、外交部等单位的领导和朋友。我怀着悲痛的心情与大家一起,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坟,眼含热泪,代表扶风老家的同学、朋友,向我们扶风县才子葛公尚作最后的诀别。

图九 2008年8月,葛公尚在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葛公尚先生带着简单的行装,只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首都北京,一无后台、二无背景,全凭个人的努力,奋发图强,做到事业有成,学术渊博,业内著名,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专家,世界有名的非洲民族问题学者。他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干事”,以西北汉子老实、憨厚、勤奋的性格,书写了“寒门出秀才”的一生。是从西北黄土高塬一步一步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是我们扶风县的光荣与骄傲。他的事迹已编入“扶风县教育志”、“扶风县高中校志”、“天南海北扶风人”等志书。

葛公尚先生去世已有十二年,他的去世是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世界民族研究事业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扶风县失去了一位才子。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他,更要学习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鞠躬尽瘁、忠诚奉献的宝贵精神。年轻一代要学习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扶风县的年轻一代,要学习他的毅力和坚韧精神,学习他一步一步从黄土高塬走出,攀登国内、国际科学技术巅峰的人生历程。

仅以此文深切怀念我们敬爱的葛公尚先生。

2019年秋日于北京。

(本文参考李桂均女士所著“永远的怀念”中葛公尚生平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