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怀念战友情
文/王应祥
松柏青且翠,静穆掩行径,青山埋忠魂,幽香绕园陵,墓前一抔土,追思忆英灵,又到清明时,遥遥诉衷情。疫情过后,又是祭祀祖亲和英烈的日子。在这个礼敬亡者,慎终追远的传统民俗节日,不禁又想起老部队的战友,想起那些因战,因公牺牲了的战友。这些牺牲的有俩位亲胜兄长,甚是让我痛心难忘,一个是牺牲前半年时,在他回三原老家探亲时,绕道来扶风看望我父母亲的副连长陈有明,还有一位是我在师新闻办新闻写作培训班学习时,手把手教我写稿子和摄影扩洗像片技术的摄影干事赵洪斗,他们相继在执行特殊任务时壮烈牺牲了。更让我伤感的是那年一块穿上军装走出了扶风,而再没有能回来的4位烈士。他们长眠在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里,永远成为父母的牵挂和心痛。
部队是一个生死考验你的地方,部队又是一个残酷的地方。那个充满苦楚和失去战友的地方始终魂牵梦绕着我。只有经历事件的人,才能知道生命的可贵,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能感知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军人是那个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的特殊人群。当年的事件已经过去。烈士倒下的地方,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人肃穆致敬的陵园。春雷打过,战火烧过,那些一簇簇的杜鹃就象战士流血的身躯染红了山坡。这里流过英雄们的血,洒过英雄们的泪,而如今成为英雄的土地。这里为争国土,你们捍卫过它,我也抗争过它,你们为之流血牺牲了,身埋异乡的红土里,而我却依然活在繁荣昌盛的国度里,在这伟大的时代,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当年,当家乡的宝鸡市政府为你们4人开追悼会的时候,战友们悲伤过度了几回回,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也为你们的壮举动容而落下泪珠。
当盼归来的父母亲,从市长,县长的手里接到你们的遗像,遗物的时候,你们4位早已经眷恋和孕育在了南国的红土地里。从此,父母亲的心里也永远把你们定格在还是十七、八岁,当时参军走时那个雅嫩的音容和身躯。十七、八岁风华正茂时,你们却选择了牺牲,魂撒南国,头枕红土,仰望那个数千里之外的渭河和秦岭。谁知谁落泪,谁谈谁伤感。你们可是一群曾经鲜活的孩子,是还没有来得及追逐爱情和孝敬双亲的孩子啊!
南疆战事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时光也闪过了41年的年轮。 每年的2.17和4.5是两个普通的日子,但又是两个特殊的纪念日。四年前的夏季,宝鸡市扶风县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由县政府出资在北山畔建一扶风烈士陵园,这使我们的老兵很欣喜,诠释了老兵们的祭奠的愿望,乃是一大幸事。清明前夕,祭奠完战友,我站在乔山旁的扶风烈士陵园,巍巍的秦岭遥视着乔山,似乎在传诉着当年英雄的故事,涛涛的渭水也似乎在讲述着英雄血染战旗的风采。
有人说:山川载不动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太多的等待。历史记录着你们曾经浴血奋战的青春足迹。陵园内的翠柏已经长出嫩芽,高大的柳树也已生发新枝。当人们享受着春意盎然的岁月静好时,在这春雨滋润的世界里,我想,牺牲的战友,你们也会在这万物复苏的节日里走来,在这清明抖潇的寒风下,让我再为你们唱一首《血染的风采》,任一滴一滴思念的泪水淌下,再轻轻的呼唤一句,亲如兄弟的战友们,你们安息吧!想你们了,我会为你们点一根香,敬一碗酒,送一束鲜花,再叙战友情谊。
作者简介
王应祥,陕西扶风县人,军人出身,在地方,任过土管所长,武装部长,县武装部军事志办主任等。先后在纸质和网络媒体等发表散文,小故事,小诗百余篇(首),十余篇文章获省、市级媒体二、三等征文奖。主编的《扶风县军事志》一书,获全国县、市级军事志书展评三等奖。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县社科联副秘书长,县作协副主席。
来源:扶风百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