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这辈人

2020-03-21   扶风同城

父母亲这辈人

权晓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置好一家人的琐事后,父母两人躺坐在沙发的两头看着他们百看不厌的家庭剧,我和大丫头两人在小房间里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丫头整理着今天的物理笔记,我构思着自己的文章。

不一会儿,父母回到自己的房间,安静的入睡,我知道他们一定是累了。

前些日子,搭乘堂哥的车,父母终于如愿可以回到乡下老家,他们也终于可以去干农活了,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似乎比我们即将复工的心情还要开心。因为疫情,今年一家人早早的回到县城,同大家一样,过着自我宅家的日子,每天一家人一起聊聊天,做做各种小吃,看看电视剧,这原本相对安好的日子也挺好。

后来几日母亲打电话给乡里的叔婶们,了解到大家陆陆续续开始农忙了,本就急性子的母亲,再也不能安心同我做美食,不能安心看电视,不能安心躺坐在沙发上了,想要立刻回家给田里的果树浇水、施肥、除草。疫情期间,城际班车不通车,我和丫头们找各种理由劝说母亲,不要回去,等疫情过去再一同回去。母亲听不进劝,表面上答应我们疫情之后一同回去,心却早已飞到田地里,甚至有几次夜里两点多起床收拾好行李,打算走回去。我知道,劝不住母亲了,只好为他们联系车辆,送他们回去。

回去的那天早上,父母收拾好东西,早早等车来接,终于车来了,看着他们急忙而又满足的样子,我心里酸酸的。

父母回去了大概二十天,这些天我一直回忆这些年,父母所做的一切,从小时候到现在,仿若自己也回到了过去。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那几年,家里经济不好,父母常常要去山上拾柴火。夜里三点多起床,准备好干粮,带好斧子、镰刀,拉着人力架子车,和村里的叔婶们一起抹黑上山。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座山,又从哪座山回来,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一座山一座山的找寻柴火,又是怎样一车一车的拉回来,每次等到回来的时候已是夜里十一二点。那一架子车的柴火,我知道一定是他们费了好大的辛苦才拉回来的,所以每次在用柴火的时候,都是格外的节省。

拾柴火没有几年,大家不去山里拾柴火了。每到桃子、杏子、李子这些果子的落果的时候,母亲又跟着大家去山里拾桃核、杏核、山桃核、山杏核。父亲要跟着匠工师傅做苦力工,所以不能再同母亲去。母亲有时候一去就是几天,每次去的时候带几件衣物、带着几个大馒头、一壶白开水、辣椒酱,还有几个大麻袋和架子车,就这样又一次上山了。到了山上,如果可以找到小茅屋,几个人凑合着住几日,没有没有的话,可能就是在某个角落里落脚。几日后,便是满载而归,每个同去的人都是灰头土脸的,衣服上全是各种杏皮、桃皮或者酸酸的杏味、桃子味。自家院子里晒着满院子的杏核、桃核,还没等到晒干,这么一批人又相继去山上了。错过果子落果的时期,再去就没有多少果子可以拾了,大家都是抓住关键时期,不辞劳苦的一遍又一遍的往山里跑,没过一段时日,山里的这些野果子也被拾的不剩几粒了。

后来上初中了,日子似乎还有些清苦,家里除了麦田,还种了几亩果子,父母亲的心思开始转移到果园里,一年四季还是不停的忙碌,不曾停歇。春季里给果树浇水、施肥、除草、打农药、剪花、剪果子、套袋子,哪一样都是细活,哪一样都不可缺少。夏季里忙着收麦子、种玉米、给果子打农药。秋季里玉米成熟了,急急忙忙收完玉米,园子里的果子要开始撕掉袋子、铺上反光膜、待到果子红彤彤的时候,他们才能心里乐呵呵。这时候还是家里的架子车,装好筐子、爬梯,一趟一趟的跟着买家卖苹果。等到整个园子的苹果红了,各处找买家、看果子、谈价格,谈拢价格,各家各户,互帮互助摘果子,这才是真正的卖苹果了,也是父母亲真正能够安心的时候了,总算一年的辛苦开始有了收获。深秋初冬时节,开始扫园子里的落叶、给果树修剪枝干、再次施肥、翻新土地,这样才能在来年的时候,果树接的果子又大又红。这样的一年在农田了过去了,身体虽辛苦,心里却安心踏实,这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他们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他们为儿女积攒的未来。

果园里的果子一直种植着,闲不下来的父母,又开始养猪,最多的时候家里的猪圈里有二十来头猪。每天四五点起来,拉着装有大油桶的架子车到村里的面粉厂外排长队,购买厂里流出的面粉水,酸酸臭臭的,确是喂猪的好食材,价格便宜,去晚了就没有了,所以大家都会早早的排队购买。其他季节还好,到了冬季,天气太冷,猪圈要用塑料纸整个包围起来,外面再盖上茅草,深怕冻坏了猪圈里的猪仔。有时候去拉面粉水,由于天气冷,路面会结冰,尽管面粉水也是结着厚厚的一层冰,大家依然会早早的排队,一路上小心翼翼的拉着架子车艰难的往家走,面粉水还是会从油桶口溢出来,弄得全身湿湿的,冰冷中夹杂着酸臭味,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养猪的生活到了上大学才结束,但父母亲总是停不下来,总是要为儿女奔波劳累。

父亲依然跟着匠工师傅做苦力,母亲也一如既往照顾着自己的果园。母亲是个节省的人,为了省钱,不愿意请人帮忙,一个人能够忙忙碌碌个好几天也不愿意中途休息,时常为了田里的农活,简简单单吃个便饭,又急忙去了田间。有时候甚至不吃饭也要把田里的农活干完,这样她才能够安心的给自己做顿热饭热菜,也只是简简单单的青菜煮面条。忙完自家的农活不算事,心里总是想着去给别人家帮忙,这样一天可以赚个几十块钱,一个星期可能有个小几百,前前后后帮几家人,能有个小收入,这样也是能让母亲心中欢喜。似乎农忙或者做其他活的时候,忘记了劳累,忘记了辛苦,忘记了自己那单薄的身子,已不再年轻,也是需要休息的。

终于熬出来了,儿女毕业了,陆续工作了,父母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谁曾想,农忙的事情依旧,他们又开始为儿女的未来考虑,儿子该结婚了,结婚后该有个孩子了,这样好在自己还可以帮着带带孩子,给儿子减轻一部分的生活压力;女儿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了,要好好找个对象,对方不一定要有多少钱财,一定要对女儿好,一定要有个好婆家,这样才可以放心把女儿嫁出去,女儿以后才能有个好日子过。

现如今,儿女工作安好,生活安好,是否可以安心休息、享福呢?无论是跟着儿子还是跟着女儿,都是可以的,都不需要再去田地了。是否可以放下田地,安享晚年呢?显然,还是不能,老两口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比当年,收入虽然高了,同样消费更高了,儿女们各自的房贷、车贷,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贷款。在他们心中,那一亩三分地是不舍得放弃的,还是要年年种,一直种,想为儿女们继续做点什么,哪怕一年的收入没有多少,也是自己的收入,也是自己的一份工作,自己的老年尊严......

父母亲这辈人,吃了一辈子的苦,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了,还是不愿意停歇,很多事情明明力不从心,却不愿放下手中的农具。我知道他们突然不去做了,反而不习惯;我知道他们心里其实害怕不干农活了,是不是就老了,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老去这件事实;我知道他们也是在争取自己最后的尊严。但我更想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更想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不再害怕老去;更想他们一辈子能够为自己活一次;更想我们互相有更多地时间陪伴彼此。

我们的余生,需要父母亲的陪伴,因为他们才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

权晓梅:扶风县作家协会会员, 喜欢文学,喜欢文字的优美,喜欢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从事培训机构教育工作,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

来源:周原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