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师|娃追着要读“几十上百遍”的绘本,通通出自这些匠心大师!

2020-08-17     东西儿童教育

原标题:遇见大师|娃追着要读“几十上百遍”的绘本,通通出自这些匠心大师!

千寻麻麻

家庭阅读指导、幼小衔接全域规划,用科学的策略打造孩子终生受益的学习力

“遇见大师”这个系列,我已经被大家催了太久了。不是千妈想放大家鸽子,实在是喜欢的大师太多,每一个都想细讲,选择困难症都犯了。 今天索性给大家掰“一群大师”——日本绘本作家。

日本是个盛产闪闪发光绘本作家的地方:五味太郎、宫西达也、黑川光广、中川李枝子、加古里子、铃木守、长新太、安野光雅……能叫上来名字的绘本大师就有太多太多。

低龄孩子要选绘本,日本的绘本是首选。

一方面,文化上更加“好消化”。比起始终多了一层文化的隔阂的欧美绘本,和我们文化同源的日本绘本,语言、内容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书中一些文化的“梗”也更容易心领神会。

另一方面,日本绘本有很强的“儿童本位”思想。比起孩子需要做什么,孩子在思考什么、喜欢什么,往往是日本作者优先考虑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妈妈会发现,买绘本的时候也没有特意的选,但是最后娃爱不释手反复看的那几本,往往都是日本的绘本。

甚至有的绘本,一开始大人是看不懂的,觉得无厘头、很魔性。但是娃懂啊,他们可能非要你讲一遍又一遍,直到把老母亲逼到崩溃的边缘。曾经和妈妈们聊“最魔性的绘本”有哪些,被提到最多的几本,几乎都是日本的。

随便举两个例子,很有名的《30000个西瓜》、《脱不下来啦》绘本,大人一眼看过去觉得“这是什么鬼”,结果娃看了认真的说自己就是书中这么想的……

还有上一篇遇见大师掰五味太郎的时候,就有不少妈妈评价五味太郎的《小金鱼逃走了》:“再也不想看到这本书了,娃看到就走不动了”,但也发现它对孩子观察力提高有奇效。

细品这些娃“莫名喜欢”的日本绘本,就能发现这些绘本都很贴近孩子的心理,充满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怀……

看日本的绘本久了,就很想去 挖掘一下日本绘本“背后的故事”,看看这些作者到底是怎样做出这么受孩子喜欢的绘本的——

01

有匠心,舍得为做好绘本

花时间花精力

提到日本就离不开“匠心”两个字,日语中有个说法:“一生悬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意思是指不遗余力去做一件值得耗尽一生去追求的事情。

日本很多绘本作者, 为了做好一本书,舍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那种认真的劲头,让人毫不怀疑“为孩子做一本好绘本”就是他们耗尽一生去追求的事情。

最近我和千寻一起在读一套日本的科普绘本《科学之友》,说是科普,其实非常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处处都可见作者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沙子的温度,自行车的痕迹,都可以引导孩子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就是这样一套看似“简单的书”,在看过几个创作者的手记后,还是被他们的用心震撼到了。

比如 岛津和子的《小肚皮大肚皮》,是讲小动物的肚皮是什么样的,画面精美的可以当博物馆学术插画了。

果然,这本书的作者做了大量的笔记,对每一种动物不同形态都做了很详细,很用心的观察与记录。要是不知道,我会以为这是生物学家的笔记。

还有这本 福知伸夫的《小竹笋长阿长》,是讲观察竹笋是怎么长大的,也看似“很简单”吧?

这本书的 作者花了整整4年时间去测量,并观察了很多竹笋成长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记录,难得的是,绘本呈现的内容,一直都是以孩子的视角在观察竹笋的高度。

这本书其实只有区区24页,为了给孩子一个准确的内容,竟然花费了4年!这就是匠心吧。

02

有初心,再有名的大师,

也怀着一颗童心在做绘本

读日本绘本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这些作者把自己的位置都放得很低。

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当妈妈的时候,经常要提醒自己要弯下腰来,要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说话。后来一想,这个想法本身已经默认自己“高于孩子”。

但是很多日本的绘本,我会觉得 这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所以才会有“家长不懂,孩子很high”的绘本。

比如最近很火的,我也超喜欢的日本绘本大师 吉竹伸介,就充满了孩子才能发现的幽默感。

哪个成年人会想到衣服脱不下来然后怎么办呢?可是吉竹伸介把它画成了一本书 《脱不下来啦》

还有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是我看过的最奇妙的讲生死的绘本。

小男孩的爷爷去世了,他找到一本爷爷的笔记本,里面写着对天堂生活的畅想,于是他也买了本笔记本想象一下自己死后会怎么样子,然后发现,还有很多现在就想做的事情。

“3岁的人有3岁的生死观,80岁的人有80岁的生死观。”

但是这位绘本大师是怎么知道3岁孩子的生死观的?

不仅绘本大师如此,日本还有很多别的领域的大师“跨界”来做绘本。

去过日本的同学们肯定认识这个出入境章,这是日本广告大师 佐藤雅彦设计的。

之前分享过的广受好评的创意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也是这位大师的作品。

他也为孩子们创作过一本很特别的科普绘本《外面和里面》。

生活中很常见的各种物品,家长可能完全不在意,但孩子们想过里面会是神马结构吗?

来,用X光照一照,椅子、储蓄罐和圆珠笔,就能看到平常看不见的东西,神奇极了!

还有享誉国际的日本建筑大师 安藤忠雄!就是那个设计了光之教堂的安藤忠雄,也为孩子们做了一本绘本。

这本绘本叫《喜欢恶作剧的建筑家》。绘本里,有一位神似安藤忠雄自己,穿黑衣服的“蘑菇头大叔”,一边带孩子参观图书馆,一边给孩子们讲建筑学的知识。

然而,这还不是安藤忠雄为孩子做的全部,书里小学生参观的图书馆竟然真的存在,是安藤忠雄专门给家乡孩子的一份礼物,和绘本中的图书馆一模一样。

其实这本书之前已经给大家分享过,很多妈妈都留言想买,催我们团,可是这本没有引进版,实在无能为力。我自己也是心痒痒,托朋友在日本好不容易买了原版,虽然看不懂日语,也想收藏。

书中有安藤忠雄构思光之教堂和半岛美术馆的内容

真的是太羡慕日本的孩子们了,有这么多大师始终怀着不变的初心在为孩子们做童书。

03

有土壤,绘本作家有优秀

的平台可以成长

回到标题,为什么日本会盛产“绘本大师”呢?除了一贯对儿童的关怀,其实适合“大师”产生和成长的“土壤”也很重要。

日本出有超过500家出版社出版童书,很多大出版社也会有专门的幼儿线、儿童线,为大量的绘本作家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平台。

,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相信很多喜欢阅读的妈妈对他的《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会有印象。

不过今天想聊的是他的创办的两本儿童绘本期刊,一本是1956年创办的《儿童之友》,一本是1969年创办的《科学之友》。这两本儿童绘本期刊,一本是fiction(虚构类),一本是non-fiction(非虚构类),是日本很多绘本大师的“孵化园”。

时光倒流到1956年,当时日本的绘本出版几乎是一片空白,年轻的松居直完全想不到日后的成功,完全是抱着一股爱孩子,爱童书的心“为爱发电”。没有没有前辈、没有同事、没有相关的编辑参考书,完全依靠自己做判断的编辑之路。

这一年 《儿童之友》诞生了,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儿童绘本”为主要内容的期刊。

一开始《儿童之友》并未被读者接受,发行一年后甚至还因资金问题面临停刊,谁知此时却意外获得了“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儿童出版业的最高奖项之一,这让松居直决心要继续办下去。从创刊的第7年,《儿童之友》才开始扭亏为盈,走上正轨。

13年后的1969年,松居直先生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绘本期刊 《科学之友》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两本绘本杂志,走出了无数国际大师——

赤羽末吉,49岁和松居直相识,开始绘本创作。他曾到过中国许多地方的城镇,还因受邀为成吉思汗庙创作壁画,深入过内蒙采访,回国后还在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的作品有很深的人文情怀。在1980年, 赤羽末吉成为日本首位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

而另一位大家更熟悉的安徒生奖得主 安野光雅,曾经是松居直儿子学校的美术老师,也是松居直慧眼识珠,发现并培养了他。在松居直先生的鼓励下,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绘本《奇妙国》,从此便活跃于写作、绘画、书籍设计领域。

被称作日本“科学绘本之父”的 加古里子,1959年受松居直的鼓励开始了绘本创作,而他本人是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工学博士,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科学读物’,而是洋溢着健康的喜悦和微笑、充满自然魅力的、具有人情味的、趣味盎然的绘本。”

如果没有像松居直这样的出版人作伯乐,没有像《儿童之友》、《科学之友》这样类似的期刊做平台,很多优秀的绘本作家,也许会在别的岗位上渡过或平凡或成功的一生,但孩子们就少了这些可贵的精神财富了。

按理说文章最后应该给大家列个书单,但是由于掰的是“一群大师”,书单列起来可能太长,要把我累晕了了。

今天不如给大家列个“大师单”,除了上面已经说到过的的 吉竹伸介赤羽末吉安野光雅加古里子,还有不少我很喜欢的大师级的绘本作家,他们的绘本基本可以闭眼买——

宫西达也

这个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恐龙系列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他的故事常常温馨又曲折,甚至有点忧伤,其实恐龙系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非常震撼,每一个故事居然都是悲剧结尾,又能让孩子共情,千寻甚至看哭了。其实宫西达也的书非常多, 除了热门的恐龙的系列、小猪系列、卡车系列,我还收过两本比较冷门的《等等,等等》、《嗷呜》都是很好的绘本,闭眼入。

深见春夫

在深见春夫的人物简介中,写着日本“荒诞儿童文学第一人”。他的作品就是“大人看不懂”系列的。比如《长个不停的腿》,饱嗝先生正在家吃饭,一个长着绿脸的人莫名其妙上门推销一颗超大蚕豆,饱嗝先生莫名其妙就吃了,吃了腿就莫名其妙就变长了,长得穿过森林、穿过街道、穿过大桥,绕城三圈停不下来…… 回想一下你家娃是不是会给你讲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对了,深见春夫的书就是那个感觉。千寻超喜欢他的《飞天大面包》和《睡得好香》,推荐哦。

林明子

画风很古典、很细腻的一位绘本作家,故事也是日常稀疏平常的家庭小事,但是非常温暖动人。之前看过一个评论觉得很贴切:有过孩子的妈妈甚至能从她的图画中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散发出的柔软和奶香味儿。如果要准备上幼儿园,她的 《娜娜的一天》非常推荐,还有 《出门之前》、《阿秋和阿狐》、《我一直一直朝前走》,都是我很喜欢的书。

长新太

如果你喜欢五味太郎,那多半也会喜欢长新太,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不同元素叠加的设定,让人仿佛重新认识了“比喻”和想象力,比如“一串丸子似的的圆白菜小蛇”,会说话的荷包蛋和忙晕了的红绿灯等等。因为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长新太赢得了“无厘头之神”的称呼。我喜欢他的 《圆白菜小弟》、《红绿灯眨眼睛》、《轰隆轰隆 喵~》,几乎没有孩子听了不会哈哈大笑……

其实这个名单我可以无限写下去, 中川李枝子、佐野洋子、佐佐木洋子、荒井良二、长谷川义史……但是感觉真的真写不完,大家这下该明白我文章开头说“大师太多,不知道怎么下笔”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了吧?

“遇见大师”这个大坑我还是会慢慢填,不仅限于日本,其实我还有打算挖一挖各个国家的绘本大师, 哪些绘本大师,大家比较想听我细掰呢?

欢迎大家留言中列出自己喜欢的“大师名单”。咱们一起来挖一挖“大师背后的故事”吧!

千妈絮絮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去京都旅行的一些小事。

本来只想随便租个和服拍照,当时正值日本为儿童祈福的“七五三节”,和服店的老板娘特意准备了一套崭新正装和服,用很不流利的英语和肢体语言,给我们指路哪个神社是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好拍照御守也可爱;去传统的日本料理店吃饭,本来菜单上没有儿童餐,老板专门为千寻做了mini寿司,大中小三个size,千寻当时眼睛就亮了……

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无处不在的就是对儿童的关注与关怀,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能出现这么多用心为孩子写书的绘本作者,真的一点儿都不奇怪。

你可能还需:

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绘本期刊 《科学之友》的精选集!收录有五味太郎、佐藤雅彦、柳生弦一郎等大师的科普绘本~~

..~ . ~ ....~ . ~ ....~ . ~ ....~ . ~ ..

—END—

还想看这类话题,点个在看让我知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_IPAHQBeElxlkka1n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