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高考,又一次引发家长对高考作文的热议,却鲜有人讨论数学的压轴大题。群里看到一个段子,据说去年就出来过,还是挺有道理的。
图源网络
段子归段子,其实小半爸认为,相比前几年的作文命题,今年的高考作文还真是格局要高一点,很值得关注一下。8套试卷,总体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在考青年学子: 责任与担当。
人民网微博截图
比如最受关注的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是 “可为与有为”,其实就是在问青年人一个问题: 你能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而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了上周,被热议的衡中学生的那段视频。
视频截图
张同学的 “土猪拱白菜”论,在网上迅速出圈,赞同者不少,当然也有反对者。
在我看,这位来自农村的同学,有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靠自己努力“逆天改命”的决心,他其实是在表述他认为自己能做的事,他内心的“可为”。
有没有局限?是有一点,责任和担当弱了些。但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还有许多可塑性,成长性,我们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包容与耐心。
而如果让张同学来写这篇高考作文,我会推荐他先看一部纪录片《九零后》,讲的是上个世纪那个年代的“九零后”有为的故事。或许能帮助他不但知道自己现在的“可为”,也能够为自己将来的“有为”,树立一个目标。
豆瓣截图
这部电影我上周末带小半去看了,想让他看看他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一群 “英雄”,一如下面这个四年级小朋友所写。
图源公众号:大象点映
我来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
导演:徐蓓曾经拍过一部《西南联大》的记录片,反响非常不错,豆瓣评分达到9.4,也很值得看看。
豆瓣截图
如果说《西南联大》是用一种上帝视角去呈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那么“九零后”则是用个体的真实叙述去捕捉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这几位老人有一个属于他们时代的共同特性:
个个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在可为中实现个体的有为!
《九零后》官方正式海报
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三校被迫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1938年4月,临大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这部记录片的主角就是当初西南联大的学生,可以说他们就是在乱世中学习成长的一代。
对《九零后》中出现的杨振宁、杨苡、巫宁坤、马识途、潘际銮、许渊冲、吴大昌、王希季、张道一、郑哲敏、刘缘子、胡邦定、王汉斌、叶铭汉、罗振诜、彭珮云来说,乱就是他们求学的常态,但是心却从未乱,更加坚持个人是可以在这个时代中有所作为的,愈发如西南联大的校训那样—— 刚毅坚卓。
/
"刚"是刚强之美
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电影的开头,出现的是翻译过《呼啸山庄》的著名翻译家杨苡,1919年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九零后》官方剧照
本来以为这样的孩子应该会乖巧懂事,可杨苡16岁的时候就给巴金写信,想要像他《家》中的觉慧一样离家出走。即使巴金先生劝她忍耐也没用。
她想像《娜拉》那样走出去,成为一个现代的独立女性。
到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结果学校被占领,这里没有学校,就去云南上学。
为了去西南联大读书,先前往上海,再到广州,香港,从香港再到越南海防,从海防再坐火车去昆明。虽然像是逃难那样,但是她还是到达了她想上的学校。
不敢想象是一种怎样的动力驱使着一个年轻的女性万里求学。是她心中的刚强,刚能救国、刚能安邦。
即使到了联大,面对破旧的教学楼,她能依然在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
她会把臭虫捉起来,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臭虫,还在自顾自地繁衍下仔。
直到现在,杨苡依然记得她的学号,她说,“我的学号是2214,我一辈子都记得。”记得的不仅是西南联大的往事,还有传承下来的刚强。
镜头中,101岁的杨苡说:“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
"坚"是志坚不拔
王勃《腾王阁序》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巫宁坤说起校园被炸毁时,哽咽不成声,停顿了很久之后,他说,一个唱女高音的女生,跳上台去,唱起了《松花江上》。
《九零后》官方剧照
战争中的经历,让他依然历历在目,更让他相信坚守的力量。
哪怕后来被打成右派,蹲监狱的那些年,靠着背诵诗歌获取力量。他说他总想起杜甫、莎士比亚、狄兰·托马斯,就是因为这些诗人才挺过来的。
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当然还有那部动人心魄的自传。
《让子弹飞》的作家马识途2019年接受拍摄时,已经105岁了。在联大读书之前,就信念坚定,考大学,学化工,炸日本鬼子。
《九零后》官方剧照
在镜头中感慨联大的包容:“各种不同的议论,各种不同的看法,宣传自己的主张,都可以。”
/
"毅"是持之以恒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杨振宁说他第一次见到邓稼先的时候,就气味相投,很快两个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九零后》官方剧照
在那个战乱时代,科技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同为理科的二人,都坚信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武器。
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经常在一块学习。一旦发现自己有所懈怠,两人就一起背古诗,在古诗中寻找坚持的力量。
《九零后》官方剧照
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多年后,在邓稼先的带领下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而杨振宁则成为享誉全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还有9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即使年纪大了,对着镜头依然壮心不已:“大家看我现在干的活,我不比一个年轻人干得少。”
对他来说,自己喜欢的事业就该持续不断地坚持。
/
"卓"是卓尔不凡
《世说·容止》云:“卓卓如鹤在鸡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即将迎来100岁生日时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
《九零后》官方剧照
他是云南大理人,本来以为考上西南联大之后,学业会一帆风顺,没想到联大的环境差的超乎他的想象。宿舍里满是臭虫,咬得人整夜无法入睡,后来他就慢慢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
1942年毕业后,1947年考入弗吉尼亚理工学院,1950年回国,后来成为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这部纪录片中拍摄到的1938年入学的这一批学生就有3个巨匠,其中一个就是工学院是王希季,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另一个理科是杨振宁,文科就是许渊冲。
100岁的许先生很有意思,他觉得西南联大的老师很厉害,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
《九零后》官方剧照
而他自己是在这样的大师下求学的,心中对自己的学识自有一股卓然而立的自信。
在采访的时候,导演徐蓓说:“许老的很多表达就是我比他们都强,好不容易说巫宁坤英文好了,然后还要搭上一句“他的法文不行”,就是一定要显示出我是最好的、I am the best。”
他对卓越的追求,按他自己的话说:“难在自觉,贵在坚持。坚持将近一百年,也是不容易的。”
图源网络,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这些“九零后”不负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有所作为。
EASTWEST
整部电影最让我触动的是,历经沧桑,有所作为之后,这些“九零后”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孩童般的天真感。
电影中最打动的我一个词:Pure纯粹,我觉得他们所有的力量都来自于他们的纯粹,因为纯粹所以他们能够“有为”。
当然,时代不一样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九零后”“有为”的目标都是为了国强民富。而到了今天,青年人的目标,多比较实际,多强调“可为”。
对比起来,倒是可以学这些“九零后”,稍微勇敢一点,纯粹一点,也更“有为”一点。
《九零后》这部纪录片已于5月29日在全国正式公映。接下来的端午节,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带着孩子,走进电影院去看看吧。
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静静等待,它可能是让孩子未来“有为”的一部电影!
点个 “在看”说说你对可为与有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