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寒假了,咱们策略鸡娃界的妈妈们又开始忙了起来,忙着制定假期计划。在鸡娃老母亲眼里,假期就不是用来“躺尸刷剧”的,假期是“学校教育退场,家庭教育显神通”的好时机,怎么陪娃玩中学,学中玩,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需要好好安排和筹划。
就拿阅读来说吧,平时孩子学业压力大,发挥余地小,假期终于有了时间,正好用来提质增效,精读什么的可以做起来了。
逃妈之前分享过美国小学老师常用的“绘本提问法”,就非常适合精读时使用,我实践后也觉得很不错,对提高孩子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大语文能力)有奇效,今天就分享给大家,寒假正好用起来!
01、什么是绘本提问法?
苏格拉底大家都知道,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问问题。
他在教学生知识时,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大量运用在教育界,被证实能帮学生有效集中注意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学习。
这个方法在绘本阅读中也适用,一个好的问题延伸出的讨论,就是一次极好的聚焦式阅读理解练习。
只不过,很多家长迷惑于该如何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才算“好问题”。
美国教育研究中心的Benjamin Bloom教授提出了一个教育目标分类框架,叫Bloom’s Taxonomy,这个框架把学习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
(图片来源于网络)
K12的阅读教学体系中也用到了这个框架,绘本提问法就是依据这六个教学层次来建立,大语文能力强调的基础记忆、阅读理解、应用写作也都包含其中了,咱们只要在日常阅读中,多用这六个类别来提问,孩子语文想不学好都难!
02、如何实操?
接下来,千妈就把分属六个类别的“经典问题”分享给大家,助你这个假期陪娃读书效能蹭蹭上涨(这些问题是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利器,并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绘本阅读)。
Remember 记忆
1、谁/什么是主要角色呢?
2、你可以讲讲故事的开始、中间、结尾都发生了什么吗?
3、故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呢?(时间、地点、周围环境)
以绘本罗力小恐龙系列的《我和老爸》为例(《我和老爸》是莉兹·克里莫的作品,讲述了小恐龙罗力和爸爸之间温暖治愈的故事),读完我会问千寻:“这个故事主角是谁?故事开始和中间发生了什么,结尾是怎么样的呢?故事发生在哪里.....”
一般来说,故事主角是孩子最容易回答出来的。
“主角是罗力和他的爸爸!”
故事的发展轨迹就得动动脑筋了,第一次不见得能讲准确,有时孩子还喜欢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导致和本来的内容大相径庭。
爸妈们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急着纠错,先耐心听孩子讲下去,保护积极性先。待他讲完了,再友情提醒一下就好。
还记得千寻第一次回答中无厘头的“自编情节”:“罗力去山上摘了红果子,给爸爸吃.....”拜托,这不是《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里面的情节么,不过我只是在心里这么说,没有马上指出来。
一直等到她发挥完毕,才有意无意地讲道:“刚才咋突然听到小甲龙的台词了,不太对劲啊......”她也就在嘻嘻哈哈中盘整了回忆。
说是梳理记忆,却是写作能力的基础。
你肯定也发现了,记忆类别里的三个问题,对孩子写作很有帮助。小学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问题里都涵盖了。这类问题回答多了,孩子以后写作文打框架时,自己就知道怎么把握六要素。
Understand 理解
1、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给爸爸/妈妈讲一遍吗?
2、故事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3、你能为这个故事画一幅画,然后给我讲讲究竟发生了什么吗?
这个类别里的问题最能锻炼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发现孩子哪些语言是没有理解透的。
《我和老爸》中有一段父子间的对话:
罗力:“老爸,我觉得你蛮帅的喔!”
罗力老爸:“我也觉得。”
罗力:“那你觉得我帅不帅?”
罗力老爸:“比我只差一点点啦。”
千寻用自己的话讲述这段情节时,说罗力老爸觉得罗力更帅。
显然,她没有理解透“比我只差一点点。”这句话。
我就回到语境中,重新给她讲了一遍这句话的含义。
以后遇到类似语句,阅读理解上她就不容易出错了。
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主要讲的是什么?”,就是锻炼孩子对中心思想的提炼能力,这个能力,语文阅读题中也常常用到。
Apply 应用
1、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2、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不是有某种特定的模式?
在这部分,第一个问题主要是用来提高孩子兴趣的,“演绘本”永远是孩子们的心头好,当然,表演的过程也是用肢体语言进行了一次内容的逻辑梳理。
亮点在第二个问题上。
模式这个词有点生僻,给孩子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词:“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不是有什么特定套路?”
最好再举例说明,比如很多故事都有相似的“套路”,公主遇难,王子拯救,最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啊;平凡的孩子有个梦想,刚开始困难重重,经过努力最终成功之类的......
关于故事套路的讨论很特别,它可以帮孩子从具体事例中看见写作的套路。
我经常用这个问题跟千寻讨论,吸引人的故事都有什么共性?是不是角色性格都很鲜明?是不是情节都有起伏,就像小恐龙罗力“离家出走”,偏偏就遇到了下雨,如果没有下雨,老爸就不能在挂在高高的椰子树上,变身天然的挡雨屏障......
这样的讨论,是引导孩子站在“作者视角”看问题,对他们日后写作文大有裨益,熟悉了作者思路,到自己当作者时,就知道怎么设计一个故事,才能打动人!
Analyze 分析
1、故事里的每个角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2、这个故事有没让你想起你自己的一件什么事情,类似的故事在你身上有发生过吗?
3、如果让你选,你希望你是故事里的哪个角色? 为什么?
分析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孩子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1,很适合用Thinks map里的双气泡图,在咱们东西儿童教育学过思维导图的小盆友,不妨一展身手。
(图片来源于东西儿童练习模板)
问题2和3,都是为了促使孩子主动思考,通过联想、类比、分析,来完成对故事内容乃至故事传递价值观的延伸和反思。
还是以《我和老爸》为例,千寻在思考问题2时,就想到了她五岁的时候,我鼓励她自己下楼去超市买东西。但我又很担心,就偷偷跟在她身后,经过小花园的时候,不小心被她发现了。
千寻最后总结了一句:“大人是想放手又不敢放手的孩子。”
我觉得这句话还蛮有点哲理,写作文时用上,不就挺出彩嘛。:)
Evaluate 评估
1、这是你读过最好的/还算好/不怎么样的一本书吗?为什么?
2、你觉得这个故事能拍成一部好电影不?为什么?你知道有其他故事书被拍成电影吗?
这部分我就不多说了,和“分析”一样,评估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主动、独立的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懂得怎么客观地看待一个事物。
Create 创造
1、故事还可能有什么其他的结局呢?列举越多越好。
2、你想为原有的主角重新设计一个故事吗?
3、我们仿照这个故事来重新编一个吧,但是把好人和坏人对换一下。
以我的经验,这部分的问题最受小朋友欢迎,因为他们对自己掌控一个故事的走向充满了热情。那就让孩子们大胆发挥吧,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时机,也是一次“口头表达”的实践练习。
我还记得,提出这几个问题后,千寻小朋友卯足了劲,把《我的老爸》改得面目全非。(掩面)
讲了好几个版本,有老爸挂在椰子树上给罗力挡雨时,不慎掉落的搞笑版,还有老爸在罗力过河时,不但不帮忙还扮成鳄鱼吓罗力的暗黑版......我偷想,原作者莉兹.克里莫要是看到,估计都会笑掉下巴,跌掉眼镜吧,吼吼~~
好了,6个类别的“绘本提问法”千妈就全部介绍给大家咯。
一口气读完是不是觉得有点多?别担心,并不是每次孩子看完一本书,读完一个故事,我们就要和他讨论那么多东西。你只需要在合适的时候,选几个合适的问题,轻松地和孩子聊一聊,完全不需要面面俱到。(太强迫性就搞成尬聊了)
你也可以此制作出自己的“家庭阅读提问卡”,随机抽选其中一张来提问,有了这套提问卡,就再不用发愁亲子阅读中该怎么提问,什么才是提高孩子能力,激发孩子思考的好问题。(话说美国在阅读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只着眼于阅读量,而是有很多系统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许一眼看不出精妙之处,但实际用下来却很见效)
正好马上就是寒假了,平添不少阅读好时光,还没开始用提问法为阅读提质增效的爸妈们,可以试着用起来了,且不说这些“经典问题”对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哪怕讨论本身,也是很好的亲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