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怎样用关系疗愈一个人呢?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当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咨询遵循三个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就是:我说的和我想的是一致的;我想的和我体验的是一致的。共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约等于“无条件的爱”。
人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的确可以去分辨,这个关系到底是滋养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了解后,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的损耗。
可是在关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异类,就比如情商欠佳的天才。接下来进入这篇的内容。
情商和天才
情商高的人,太会考虑到别人,这时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时,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但没考虑到别人,那股创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格化,于是容易显得特别,甚至怪异,和大众不同。影视剧中常常描绘的天才就是这样特别的人,现实中也一样给人这种感觉。
比如乔布斯,在电影中,他走路的姿势和自闭症患者有点像。再比如马斯克,一位跟了他12年的秘书,对他说,想加薪,立即就被他炒了。
这位秘书叫布朗,忠心耿耿的跟在马斯克身边12年,每周在洛杉矶和硅谷间穿梭,7×24小时辛苦加班,同时安排两家公司的日程负责很多工作,很多时候还要做出商业决策。
艺术家中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像梵高,有精神病,情商低到没朋友,也追不到女人,毕加索,女人缘倒不错,但他对她们简直到了无情的地步。
武老师在北大读本科时,觉得最大收获就是,常在校园里遇到各式各样的天才。但同时认为,北大学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堪忧,曾给30位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做过心理测试,他们的健康分数平均80;也给北大本科生做过测试,平均分正好60。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有时像是敌对关系。
用马丁 布伯的关系理论,来理解最关键原因是,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可能在关系中沦为“它”的时候太多了。
比如王刚饰演的和珅,是个特别懂得察言观色的角色。察言观色是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一个是the one, 另一个是the other.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创造力因此受损。
那些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的人,会显得情商低。而且可能真的伤害到别人,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
不过,坚持做the one, 把别人当做the other,必须局限在社会领域。你不能在私人领域也这样做,否则生活会被毁掉,也很难体验到幸福感。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换句话说,关系的品质,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
所以,最好是,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
故事
一位来访者,在顶级金融机构,工作能力很强,想升职,然后谋划了一系列的动作,目标是取代自己的直接上司,升职一级。
咨询过程中,他和吴老师畅谈他的谋划,越说越起劲,逐渐感觉到了一种不安和恐慌,好像一种能量漩涡在咨询室流动。
吴老师请他放弃对恐慌的抵抗,和这股恐慌在一起,并去好好感受,那股能量的漩涡是怎么回事?他感受了几分钟后,说他想到了两个字“无情”。
他说,如果他摒弃掉人类的情感,比如怜悯、同情、恐惧等,而去彻底忠于自己的目标,为实现它不择手段,就好像皈依了无情似的。
这时他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但这又让他害怕,感觉自我好像被吞噬了一样,在和吴老师的交谈中,他的恐慌感减轻了很多。
之后,他果真实施了他的谋划,最终连升两级,不过没有干掉他的直接上司。这个结果理想很多,但随后他大病一场,休假了半个月。
吴老师在找自己的精神分析师做咨询时,曾经也有几次体验到这种无情。它真的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力量,如果接受它的驱使,有可能会做出非凡的事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人性会逐渐丧失,有了这个体验就明白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还有另一段: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异端
像乔布斯和马斯克一样的成功,也许是因为这份无情。受到这份无情力量的推动,他们只有做事的道理:我树立了一个深具使命感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我无情。而且我的无情,是针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按照加尔韦的术语,有使命感的目标,来自自我2,而做事情时的无情,也是自我2在发挥作用。所以他们的无情,看似绝对以自己为中心,但他们自己,其实又是以这个使命感的目标为中心,因此也是放下了自恋。
推荐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中写的是精神病人,当然有加工和创作的部分,但值得一读。
这类书很多,但一般专家会将精神病人视为异类,面对他们时有一种“我是专家,你是病人”的自恋感,研究他们,也是将他们视为研究对象和工具,所以这时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
而高铭不同,他没有专家和正常人看精神病人的自恋感,也不是持有一般的研究态度,而是深入精神病人的奇异世界,因此有了“我与你”的品质。
福柯说,所谓正常社会,一直对异常人群行使一种权利,就是将他们视为异端,将他们隔离,这是将他们视为绝对的“他者”,也就是the other。因此,也失去了对他们的真切理解。
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份矛盾,你如何在尊重自己别具一格的感受的同时,又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呢?
这是人性中的一个矛盾,对于“异端”,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总结
1.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2.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因此没考虑到别人,那股创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容易显得特别,甚至怪异。
天才总是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有可能会显得情商低,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抵触。
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
3.关系的品质,也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做到很不容易。
4.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思考
天才和情商成反比,为什么会变成天才?自我够强大,强大到看不到,或不需要看到,外界的人和物,所以挖掘自己,就可以照亮整个世界。
而情商高的人,沉浸于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不容易找到自己真实的感觉,不容易链接到真实的自我,所以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
曾经我就是一个过分考虑他人感受的人,现在也是,有时别人多看我一眼,都会怀疑会不会是对我有意见;自己多说了一句话都会反思半天,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可能我也有潜藏的讨好型人格吧,好在现在我学会了写作,每天写,每天写,增加自己的储存量和能量。将来有一天,可以像村上春树一样,把稿子拿出来变成一本书。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这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