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
这里介绍武志红老师的识人方法,个性化色彩比较重,喜欢就借鉴一下,不喜欢可以有意见,也欢迎发表意见。
说多年前一家国际性的心理机构,到广州做培训,来了两位大腕儿,一位是女老总,一位是心理总监,这位总监是业内赫赫有名的人物,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个,武老师的心理咨询师朋友。
这个培训武老师去了半天,然后在这位朋友要离开广州之前,给她打了个告别电话,不经意说道,别看你们总监是专业牛人,但比起你们老总来,他看人的本领差远了。
这朋友被惊到了,下了飞机又回电话,问武老师:我们都是经历很多事情,才发现这个事实的,你又是怎么在半天之内就看出来了?
武老师说:凭借直觉,并且这份直觉常常就发生在刚见面的一瞬间,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就像闪电一般。
这个闪电般的直觉,有时候可以让他洞见一个人的一生。比如高中同学结婚请他去,在婚礼上看到同学和他的妻子站在一起,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他同学妻子,武老师当场崩溃,差点泪奔,这种情绪反应和身体反应是先发生的,然后心里才冒出一个判断:这个婚姻太不合适了,我这哥们儿有难了。
果真,他们的婚姻成了他的噩梦,严重摧毁了他的人生。
信任闪电般的直觉,这是武老师判断别人的方法,随着对心理学的了解越多,方法也慢慢复杂起来,加上了系统学习之后的理性视角,也就加上了另外一个绝招:用身体来聆听。
比如面试,怎么使用聆听身体的招数呢?秘诀就是:专注地听别人讲话,并且留一部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体上,对自己说,欢迎对方的所有信息穿过自己的身体。
如果时间宽裕,会先做一下感受身体的练习,目的是让头脑和身体建立链接,可以让身体更开放更敏感,例如感受一下双脚站在地上的感觉,臀部坐在椅子上的感觉,感受一下双手,同时自然而然地呼吸……
在开始面试前,会让自己的脑袋放空。如果两点都能做到的话,一看到面试对象,就会既有身体感觉,也有直觉的判断,再加上对面试对象的其他理性信息的整合,判断就可以,尽可能完善且合理。
比如有个面试对象一进入房间,就会有失去重心的感觉,好像坐着不是特别舒服。常常是因为面试对象处在严重的失控中,这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的失控,是暂时的还是人格层面的,就是前面讲到的自我稳定性会不会有问题。
这种失控有时仅仅是,因为他们在面试的时候太紧张了,有时则是遇到了某些事情。比如一位咨询师在面试时,讲个案什么表现都相当好,却一直让武老师有种失控的感觉,于是问她,你现在生活,有严重失控的感觉吗?
她有些惊讶,说面试之前,刚刚接了一位有自杀倾向来访者的咨询,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焦虑。
但武老师能判断出,这份失控不仅是因为这件事件引起的,更像是一种人格因素,反映出她的自我稳定性比较低,自我组织力也不太高。
当然这些身体信息,和武老师的直觉,都是当作假设来对待的,如果发现面试对象提供的信息非常好,可能会驳倒吴老师的假设,那他会很乐意改变自己。
但必须说这类事件,十例中能有一例,就很不错了。也就是身体信息加直觉,还是非常靠谱的。
识人方法
前文提到的问题,怎么判断一个人?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最失败的经验是什么?
发现大家的判断有这么几种:
一、凭个人好恶。你喜欢一个人的某些方面,就把这个人整体上夸大,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些方面,就把这个人整体上贬低。
二、来自经验的总结和观察关键的细节。通过各种人生经验作出总结,并且一般是针对一些自己关注的细节,比如手或衣着是不是干净等。
三、凭理论依据。比如学过9型人格的朋友,就开始用这个理论来判断人。
四、凭直觉。
这些方法中第一个最容易出错,这个不用多解释。第二个、第三个从道理上讲会更准确些,但从效果上讲,那些用直觉判断的朋友,反映说准确度更高。为什么?
从前文的学习,可以看到,影响我们判断的有几个因素:
1,自恋,如果你在用个人好恶去判断,这就是自恋,对自己的方法过于执着也是自恋。
2,自我1,这是加尔韦的概念,也就是凭借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去判断人,表现为经验总结和捕捉关键细节。
3,自我2,也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这就是直觉的来源。
我喜欢你,我不喜欢你,这是原始的、一目了然的自恋。根据这样的个人好恶去判断人,常常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你和“我”亲近,所以你和我一样好;你和“我”疏远,所以你不好,这个判断自然是不靠谱的。
有些朋友说使用“直觉”,其实是使用了自恋性情绪。突然间喜欢这个人,突然间不喜欢这个人,因为这个情绪,对这个人做了判断,这也不靠谱。
相对好的方法是,经验总结加上理论学习。但头脑层面的判断似乎不如直觉管用,这就很有意思了。关于直觉判断,武老师有个完整的方法。
1,确保一个前提
假如要去判断一个人,会要求自己放下所有的预判,彻底交给第一时间“冒出来”的直觉。
注意必须是“冒出来”的直觉,而不是头脑思考出来的。
2,进行一个想象
做法是,看着对方的脸,想象对方这张脸,完全贴在自己脸上,那个时候,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和身体感受,以及想法。
有时候会这样做,脱离眼前的情景。去想想这个人,看看他在我的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他的表情是怎样的,这常常会和他实际呈现的表情不同,然后再让这个想象中的表情逐渐移动过来,贴在我的脸上,然后再看看我产生什么样的直觉和判断。
这个过程中,必须靠第一份感觉和第一个判断,也就是说:要的是头脑思考前的那个直觉。
纯粹的感觉,是“我”和其他存在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所以我们就要寻找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感觉。
3,问自己一个问题
既然要的是第一直觉,那就必须保证这一点,所以为了保险,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份感觉产生之前,我还有其他感觉产生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第一份感觉,就是直觉了;如果还有其他感觉产生,那这就不是第一直觉。
比如你发现,在这份感觉产生前,你还有另一份感觉:啊,我好喜欢他。那你在判断人的时候,就会是个人好恶在先了。
一位哲人曾说:一切存在,都在发出它的呼唤。如果想听到它的呼唤,就要放下自己头脑的判断。
就像加尔韦说的那样:意识层面的学习,是一种基础准备,它非常必要,而且最好是越系统、越科学越好,但在比赛前,你可以试着放下意识和头脑的工作,交给身体和潜意识去运作。
思考:
一切存在,都在发出它的召唤。我的召唤是什么呢?不知道。看到这句话,感觉它非常触动我,为什么触动我呢?
也许因为他表达出了我心里想的。有时候会感觉,有些东西和事情,说出了,我非常想说,但说不出来的。这时候就会很感动,感觉我和世界在同一个频道,这种被认可、被看见的感觉,会感动。
可能这就是,我们生存在一个镜像的世界里,内在想象决定了外在世界。而每个人都在发出自己的召唤,有时会和外在世界形成共振。
比如曾经感动我的那些话,有可能就是我的命运吗?可能以后要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件事,这句话,这个东西,触动了我,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对这件事有这么深的感情?它会突然触动我,让我流泪?而不是其他的事,会不会这就是我要召唤的东西?会不会它就是我的命运?
是因为曾经的哪段成长经历,或者是某部分的身体感受,或者是潜意识,或者是其他。深入思考,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推荐本书,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一部具有疗愈性的作品。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和我分享,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