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邕州宋代八景“花洲月夜”难寻觅,蓦回首原在“敷文书院”处

2019-09-23     陈说往事

“罗峰晓霞,青秀松涛,马退远眺,象岭烟岚,邕江春泛,望仙怀古,弘仁晚钟,花洲月夜”,这是宋代古邕州(南宁古称)八景的基本描述。八景所在地罗秀峰、青秀山、马退山(四厦岭)、五象岭、邕江、望仙坡、平西村都已经确定,唯有“花洲”的地址一直有争议,众说纷纭,而且人们的视线始终放在古南门一带。

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的一篇论文——《南宁古城园林与城池建设的关系》,解密了这个谜底:根据宋明清历代史料记载,古邕州宋代八景之一“花洲月夜”之“花洲”,原是城内面积最大的两张水塘,宋代邕州安抚聂公将其开辟为园林“五花洲”。其一面积约8.3亩,明代王阳明在塘边讲学,后在讲学处建立了敷文书院,故称“书院塘”。水塘位置在现北宁街至民乐路一段的共和路东侧。其二面积3.3亩,在“城东二里”即原民权民族路交界的棉花村(现民族大道环球时代一带)。这两处面积较大的水塘形成了“邕州八景”之一的“花洲月夜”。学院塘被这样描写:“在城东北湖中,宋聂安抚筑亭于江,额曰‘南州壮观’。又有繁阴亭、梅亭、爱莲亭、熙春台诸胜。为八景之一,题为花洲月夜”。据称,花洲道路曲折,水体充沛,植被丰富,建筑物错落,当月夜良辰,月影、树影、人影,印入碧水中,极富诗情画意,故有“十五花洲寻夜月”的佳句。

“书院塘”就是“花洲”,宋代八景之一竟然与敷文书院有关,而且地处北门附近,完全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太出乎意料了。

说到敷文书院,那真是如雷贯耳。直到现在,许多南宁市人都还没意识到,南宁市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古迹其实是敷文书院——王文成公讲学处(现北宁街42号广西储备局宿舍)。

敷文书院由王阳明创办。王阳明原名王守仁,亦称王文成公。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儒家三圣。

嘉靖六年(1527)12月26日至嘉靖七年(1528)7月27日,王阳明在南宁生活了整整七个月。他主要的时间都用于讲学活动。在南宁古城的北门口上石牌坊(现共和路北段),请百姓免费来听他和他的弟子们关于儒家文化的讲课。跟着又自己出钱将讲学处扩建成为书院,题额“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取名敷文。从现有史料看,儒家思想在南宁传播,其源头就在此。

王阳明之所以选择在花洲之畔讲学办学,是因为幽静的环境,适合授课学习。“花洲”在明代之后逐步消失,填平成为街区,“花洲夜月”只留下美好的诗句供后人遐思。但是,花洲之畔的书院却还传世很久。

由于王阳明的地位和影响,明清民历代官府都对敷文书院进行修缮、重修、重建等等,立有王阳明石像。至民国初年,书院名为文成公祠、文成公讲学处。1926年改建为省立第一中学校女子部,1927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校内有王阳明先生纪念亭,亭碑上有王阳明石刻画像。

现在,敷文书院原先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王阳明及其弟子在广西创建的10多所书院,如阳明书院(现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榜山书院(现隆安中学)等等,有很多延续至今。可见王阳明对广西文化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注:1、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复制。抄袭者必追究。已与“维权骑士”签协议,提供站外抄袭维权“快速删文”功能。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1eYr20BMH2_cNUgNK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