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从邕江桥头的冬泳亭沿着石阶走下民生广场,我眼前似乎都浮现仁爱路的街景,因为过去从石阶下来就是仁爱路了。
仁爱路紧挨邕江河,在如今冬泳亭至石巷口一段,仅600米,地势低平,我记忆最深就是每年发大水它必受淹,整条街可以泛舟撑船;另外还有离冬泳亭不远的江边那座高大又洋气的“桂南大酒店”,因为它在一条街低矮的楼房中实在太显眼了。
众所周知,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是过去南宁市的三大商业中心, 五光十色的骑楼店铺琳琅满目,商品零售十分繁荣。仁爱路与之相比,显得简陋寒酸,但在解放前,这条街却是南宁市的四大商业中心之一,其私营批发的交易额占全市私营商业经营总额的40%,经济地位与老三街相比毫不逊色。
这条街原来分为几段:靠近冬泳亭(原六角亭)那段叫三元阁,是个菜市;下来一段叫渡船口,附近的桂南大酒店规模很大,设有赌摊,晚上私娼活跃,经常有官员到此吃喝玩乐;再过去是盐行街,专门摆卖盐和咸鱼海味;下一段叫木行街,专卖木材。1934年三元阁、河边街、半边街、下关街、渡船口、盐行街、木行街打通成一条马路,从六角亭直到石巷口。1937年正式通行,取名为“仁爱路”。
仁爱路紧靠码头,水运的货物上落和买卖方便,于是成为重要的交易场所。每天从百色、龙州沿左右江顺流而下的土特产以及从广州、梧州甚至香港逆江而上的洋货,在江西(注生宫)码头、仓西门(民生)码头、石巷口码头、水街码头等泊岸后,即在仁爱路上市交易,并向石巷口、水街、博爱街等沿江街巷逐步扩散。那时候,这条街的中下段(原盐行街、木行街)是批发商和经纪行庄集聚地,店铺一家紧挨一家。
批发商代理外商或上游广州、香港的商品批售;而经纪行俗称“九八仔”(现在流行叫法为“中介”),靠货物转手、抽取买卖双方的佣金为生。其中官营和半官半商的经纪行庄主要统购经营或专购专销桐油、茴油、钨锑矿等进出口贸易,代理欧美等石油公司的火油、汽油。经纪行庄的经营时间,每日早午两市,以早市最热闹,八九点钟行庄的师爷、九八仔便群集仁爱路。他们经过讨价还价、打板看样,最后签约成交各种金银外币、粮油盐糖、土特产品、海味杂货、棉纱布匹、纸张药材、五金建材等等。老街坊回忆,仁爱路每日从清晨开始直到日落西山,几乎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大宗批发和小宗零售的生意都十分火爆。街上的桂南大酒店、居然酒店等,方便客商住宿。
有个熟知解放前南宁市商业的老前辈指出,很多史料提起解放前南宁市的商业中心都只有老三街,这是不对的。仁爱路的商业地位不可或缺。因为,1940年代仁爱路的私营批发及经纪行庄的资本和营业额已占南宁城区私营商业的40%左右,实力雄厚。它们操纵着南宁市及左右江沿岸各县镇,甚至远及云贵的货物供求和价格行情。抗战胜利至解放这一段时间,仁爱路的一些行庄还私设电台,与港、粤、沪的私营企业互通商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可以说,那时仁爱路名声在外,成为广西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枢纽和贸易中心。
仁爱路的私营经纪行,最出名的是黄氏家族经营的“黄恒栈”和“永华行”,其资本和营业额独占鳌头。黄氏家族以经营卷烟和土特产而发迹于右江沿岸,1920年代后期就将经营触角伸入到南宁。他们以“九八行”的形式经营土洋产品及代人买卖,但主要是自营贩运熟烟、茴桐油等土特产及洋纱布匹和汽车轮船的运输,外加黄金、外币炒卖以及开办工厂、开发房产等,生意越做越大,其财力足以将南宁市的洋纱全部购进垄断。当时“黄恒栈”拥有4艘轮船,“永华行”拥有10余辆客车,运输能力称雄一时。因此,它的一举一动对南宁的市场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同行中起到带头羊的作用。
黄氏家族的四子黄奕勋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潜心主持家族的生意,成就卓越。到解放前夕,黄氏家族成为一个拥有上亿元资产、数十家工厂和商店的庞大企业集团,成为广西第一巨富。黄奕勋在当时极有威望,以至于他在醒汉街14号的三层住宅,1936年7月成为来南宁搞画展的徐悲鸿下榻居所。解放前夕,黄氏家族将产业移至香港。
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经纪行业失去生存空间,仁爱路逐步衰落。小时候我经过这里,看见街上的店铺大多是摆买竹木板之类的生产资料,不少商铺都变成住家了,街上行人稀少,有些冷清。倒是有段时间,高高大大但空荡荡的桂南大酒店,成为我们当阳小学不少学生眺望江景和游戏的好去处。
2002年开始,南宁市建设江北堤路园(现江北大道),仁爱路大部分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剩下原航运大厦至石巷口一小段。我深感可惜的是仁爱路小学(原豫章小学)被拆,其前身为注生宫(也叫南岳庙),一座堂皇的古庙宇,放到现在肯定是文物保护建筑。现在的民生广场和江北大道有仁爱路的影子。(写于2015.12.21 修改于2019年6月)
解放前的仁爱路
1960年代初期的仁爱路
仁爱路上的桂南大酒店建于1942年,是当时南宁市最豪华的酒店之一,在文革中弹孔累累,80年代拆除。
注:1、本文参考文史资料. 本人拥有此文版权,凡转载本文需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谢谢合作。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