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岭翻天覆地

2019-06-01     陈说往事

朋友是前几年落户邕城的”新南宁人”,在瀚林美筑安了家,那天去他家做客。到了那里,满眼都是新的,新的马路,新的小区,新的高楼,新的商场,小车公交穿梭,地铁站就在门口,到处人来人往,一幅现代而繁荣的画卷迎面扑来,怪不得朋友对自己选择的居住环境如此满意。当得知小区斜对面是“阳光绿城”小区,我不禁脱口而出:“啊,这里不就是东沟岭吗?真不敢相信!”因为“阳光绿城”是“东沟岭”棚户区改造的第一个住宅区项目,当年媒体的宣传连篇累牍,使得我印象很深。可是,朋友对“东沟岭”这个词十分陌生,不知所然,只知道小区门外是“东州路”。对于“东沟岭”的来龙去脉,他闻所未闻。我的惊讶,他更是不可理喻。

提起“东沟岭”,老一辈的南宁人头脑中会马上条件反射出3个字:“非洲村”。文革期间,南宁市经常挨家挨户查户口,没有本市户口的人归类于“黑人黑户”,被劝离南宁市。“东沟岭”的居民绝大多数属于“黑人黑户”,所以被戏谑为“非洲村”。那时,住在“东沟岭”的人可以说是最底层的民众,他们对外羞于承认自己住在“东沟岭”,否则会受到鄙视与奚落。

东沟岭位于南宁市东北部,与望州岭毗邻,遍布野丘沟壑,又靠近满山孤坟荒冢的黄帝岭和殡仪馆,过去人迹罕至,十分偏僻。这里有人居住始于1970年,当时友爱路拓宽,现南棉红楼门前原来的8户拆迁居民自发一起搬到东沟岭, 他们把家安在望州路旁,开始在现燕州路口附近,后来又转移至现东沟岭正街街口一带,因为这里交通方便一些。当时大概有三四十间参差不齐的简陋房子,用油毛毡、石棉瓦、木条、竹笪搭建而成,这就是“非洲村”的雏形。

后来,那些1969年被动员连带户口一起上山下乡的大批城市居民,在农村难以生活,便纷纷倒流回南宁。文革以前人们普遍住公家房子,离开后就没有自己的居所了,就是想另外租房子也没办法,因为没有本市户口了,属于“黑人黑户”,所以这些人就相继在东沟岭栖身。慢慢地,这些自搭房屋越来越多,逐步向东沟岭的纵深扩展,在“军民水库”(现保利山水怡城处)的四周密集安家,他们用各种简单的材料搭盖原始的窝棚,在矮窄潮湿、蚊虫孳生的恶劣环境中将就着住了下来。人们将东沟岭没有本市户口而自搭房屋的聚集地称为“非洲村”。那时很多南宁人对“非洲村”有种神秘感,每当经过东沟岭,都有人喊:“看,那里就是非洲村。”惹得大家纷纷抬头观看,议论一番。

到1972年,在东沟岭安家的倒流人员达到200多户、1300多人。那时南宁市的交通还很落后,东沟岭去市区没有公交车,所以这里的人一早就得赶十几里路到市区打工或做些小买卖,挣几个糊口钱,摸黑才回到家,生活十分艰难。文革之后,落实了政策,这些人恢复了城市户口,但是他们之中的多数人不得不继续留在东沟岭,因为他们在市区没有住所。

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到城市打工的农民也纷纷加入到东沟岭。因为按照当时政策,农村户口是不能流入城市的,所以东沟岭这个旮旯之地,对于农民工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至2002年,在东沟岭0.72平方公里的居住区,聚集了2750户近1.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1700户8000多人。东沟岭成为南宁市流动人口比例最高、违章建设最集中、居住环境最恶劣、治安状况最复杂、弱势群体人群最集中的“棚户区”,是南宁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块“心病”。在这里,公共设施十分匮乏,不但80%以上的房屋是简易窝棚,防御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曾多次发生火灾,而且约35%的居民没能用上自来水,83%的劳动力缺乏稳定的就业岗位,基础教育非常落后。当时一位在东沟岭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说:“我们虽说是住在南宁市区内,实际上环境比农村都不如。”而在南宁市民眼中,东沟岭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杂烩,人们避之不及。

2002年兴宁区政府开始了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当时人们普遍对这么一个千沟万壑破地方的改造难度表示担心。然而,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东沟岭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旧貌换了新颜。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区。当年的城市居民全部住进了新楼房。而那些长期在南宁市工作的农民工,很多人获得了南宁市户口,成为堂堂正正的南宁人。东沟岭普惠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在国内外引起反响,2004年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笔者到东沟岭转悠一圈,只见东沟岭正街、东州路、燕州路、兴望路等街道纵横交错,保利山水怡城、中海雍翠峰、翰林美筑、翰林山水源、皇龙新城、奥园园著、阳光绿城错落其中,高层楼房栉次鳞比,处处绿树成荫,进进出出的小车流水一般,几条公交线路穿梭街区,地铁即将开通,交通十分便利;东沟岭综合市场、东沟岭休闲广场、皇龙商业广场、赛特广场以及五光十色的商铺星罗棋布,人气旺盛;广西妇女儿童医院、兴望小学、兴宁中学、各种幼儿园、影城、酒店等等卫生文化生活设施基本齐全,东沟岭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如今,整个东沟岭已成为几万人口的现代化成熟社区,与南宁市任何一个社区相比毫不逊色。目前,面积达183亩的东沟岭三五七组团旧改项目又开始了,东沟岭没能参与先期旧改的原住民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因为不久,他们也可以住进现代化的高楼了。

“东沟岭”的变化是巨大的,住在这里的“新南宁人”,没有人会相信它过去是“非洲村”!

(写于2016年5月30日 修改于2019年5月25日)

注:1、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本人所有,凡转载本文需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谢谢合作。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SLC2wBmyVoG_1ZVe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