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街苦尽甘来

2019-05-19     陈说往事

解放路尾西侧朝阳溪畔的一片街区,俗称三坊街,是昔日龙胜街、尚仁街(里)、南伦街三条小街的民居集聚地。它南挨人民路,北至朝阳溪,东接解放路,西至南宁一中。解放前这里是南宁市区边缘,荒凉偏僻,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居家稀疏,默默无闻,反而提及邓屋祠堂、豆豉塘、番鬼园知道的人还多。从龙胜街东街口出来,就是过去有名的鸡行头,县郊农民进城交易农产品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流行叫法:城乡结合部。

对于三坊街,在上世纪50年代,我儿时的印象就是一大片低矮破旧的房子,但难忘的是那一条弯弯曲曲的芝麻巷,它是三坊街通往上国街(现人民西路)、水街的捷道,窄窄的小巷两旁都是青砖瓦房,石板铺路, 深幽曲径,古韵十足,夏天经过有凉丝丝的感觉。我小时候在上国街上第二幼儿园,常常喜欢钻进小巷,享受拂面而来的穿堂风。现在小巷变成了永新城的一个通道。

过去三坊街居住的大多是白天到市区打工或沿街摆卖的平民百姓,挣两个钱糊口度日。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住最破烂的房子,穿最廉价的衣服,吃最便宜的食物。文革武斗之后,这里大片房屋毁于一旦,居民流离失所。上世纪60年代后期,政府在此建了30多栋2到3层的砖木简易楼房以及少量平房,安置一批市民居住。那些红砖楼,特点是木楼梯、木楼板,无批灰、无天花板,单套间、门对门,公用浴室与厨房,要方便得出门找公厕,生活极为不便。由于空间狭窄,居民逐渐把中间走道也堆满东西,有时还在走道烧煤炉煮食,隐患很大,1994年的一次火灾烧死了人;布局也不合理,有些房屋挨得很近,什么朝向都有,因此一些房屋的采光十分差,白天也要开灯。有一次我去探望一个熟人,由于不适应光线突变,进门两眼一抹黑,几分钟才看清楚屋内境况。唉,四周根本没有阳光照进来,地面潮湿,霉味扑鼻,居住条件糟糕透了。但就是这样简陋粗糙、环境恶劣的住房,当时还要查三代,家庭出身不好的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基本没有入住的资格。

后来,那些安排在民政救济平房的住户,每家才14平米不够住,有的甚至蜗住了几代九口人,实在困难,便在屋内搭阁楼,又在屋前屋后搭盖简易房子。此风越刮越旺,不但红砖楼的住户也乱搭乱盖,那些没有住房的人家,更是在房子边角地或空地盖起房子。70年代又渐渐扩展到靠近朝阳溪的岸边,用木板、竹篾、油毛毡,盖起一个个没有砖头和水泥的简陋窝棚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几二十年。那时,整个三坊街密密麻麻的房子住满1573户6048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片狭小的空间,竟然还挤进了镜画厂、酱油厂、水暖厂3家企业和一家学校。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没有配套公共建设,没有公共绿地和基本的生活设施,道路狭窄,四害衍生,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据老街坊说:在酷热难忍的暑天,晚上总有许多人拿起草席和床板及小凳到街边纳凉,那时所有的巷道几乎都挤满了人,许多人穿着薄薄的睡衣裤,男女老少毫无隐私可谈。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居住在三坊街的很多居民,过去是所谓的“贫下中农或贫民、工人”家庭出身,受自身条件限制,本人及其子女文化程度较低,又没有任何背景,很少有体面稳定的工作,几乎没有国家干部,连国营企业的职工都很少,社会地位较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什么米粉妹、灯通七、卖鱼婆、凉茶佬、铃啷佬、酸菜三、瓜刨八、白铁张、轮胎昌、麻糖佬、酸嘢婆、烧鸭梁等等外号就看出他们的生计。尤其住在溪边窝棚的人更没有正式的工作单位,以拉马车、木车、切烟丝、做木匠和泥水工为生,他们的子女甚至没有读书的机会。当时三坊街的居民梦寐以求的就是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体体面面的做人。所以,三坊街游手好闲的青少年不少,偷鸡摸狗、粗言烂语、打群架、赌博、吸白粉、做皮肉生意的都有,社会风气很差,败坏了三坊街的名声,市民都避之不及,以至于1983年严打时,街上不少问题青少年被判了刑。我有个居住这里的亲戚,两个儿子就因为耳濡目染走上犯罪道路。当时社会上甚至流传“有女不嫁三坊街”的口头禅。那时,三坊街成了城市破落的角落,有人形容它是南宁市的一块“伤疤”。

改革开放之后,三坊街人却是全市最早拥抱开放政策,善抓机遇,最早从事经商的群体之一。当时沿街摆卖是丢人现眼的事情,但生活所迫,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大胆地拿着商品在大街小巷兜售,渐渐发家致富。现在和平商场、交易场和一些批发市场,成功的生意人中有不少就是三坊街的佼佼者。他们之中有很多搬离了三坊街,到新环境安了家,生活水平与往昔相比天壤之别。

2001年底开始,市政府大刀阔斧对这块市中心的“伤疤”进行改造,三坊街由此成为南宁市第一个大规模的旧改片区。3年后,从前的南伦街、尚仁里已几乎难觅踪影,除了龙胜街十几栋重盖的居住楼之外,三坊街三分之二都被“翠堤湾”取而代之。这里变成了市中心一个拥有出众环境及生活品质的大型居住社区,12万平方米的小区就有3万平方米的园林绿化面积,优雅舒适。

当年三坊街的居民,除了一部分回迁住进“翠堤湾”,还有一部分搬迁到了北湖安居小区以及翠湖新城,开始新的生活。这块土地再也没有肮脏的街角,没有了往日满目疮痍的落魄景象。龙胜街还成为全市有名的美食街,“邕味老友”、“苏苏老友”、“阿婆粉饺”、“辉记牛杂”等等店摊,用传统的手艺和方式做出了人们追逐的“返寻味”。昔日南宁人眼中的“城市伤疤”,已经随风飘远了。但是,过去住在这里的人并不会忘记,“我们的根还是这里的根,只是不会让我们的后代再去经历那种生活了。很多时候,梦里都会回到那栋三层红砖楼,黑黑的木地板,还有楼道里的蜂窝煤味道,童年啊”,“不管在外人看来这里过去是多么不堪,但在我心里永远是难忘的青少年时期”。(写于2017年1月19日,修改于2019年5月15日)

注:1、版权本人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凡转载、复制本文需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谢谢合作。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OdsD2wBmyVoG_1ZS8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