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真人秀《做家务的男人》,让许多网友疯狂吐槽:
和名字恰恰相反,节目里,最后做家务的还是——女人。
比如魏大勋一家,妈妈在屋里脚不沾地忙前忙后,边洗菜做饭,脑子里还惦记儿子的衣服。
而魏大勋和爸爸则是赫赫有名的“沙发二子”,魏爸爸在节目中向观众展示了各种花式躺沙发的妙招。
妈妈如同陀螺般旋转个不停,而本该做家务的两个男人却一动不动,真是名副其实的“爹不动我不动”。
曾经看过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男性做家务的时间排名世界倒数第四,女性平均做家务时间为2小时6分钟,男性为45分钟,女性比男性多81分钟。
看到这组数据,不胜唏嘘。
有太多的人都想着功成名就,却没有人想帮妈妈洗碗; 有太多的人想着出人头地,却没有人愿意帮辛苦劳累一天的妈妈递一杯茶水。
我们到底要教育怎么样的孩子? 是白天在写字楼金光闪闪却不愿意帮妈妈洗个菜的精英,还是一个体贴孝顺的儿子、一个有责任感的男朋友、一个懂得关怀家人的丈夫?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
爱做家务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曾对全国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调查,结果表明:
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 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足足相差了27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谈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时,他说: “从小就被妈妈灌输要学会自己做饭的意识,每次上学也会带着自己的饭与同学分享。”
他还在采访中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正是因为有这种经验和能力,使得他在科学研究中面临瓶颈问题时,总能进行科学有效地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培养男孩动手做家务的能力,不是为了使唤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更懂得从小事中,从生活中学到生存技能,悟出人生道理。
孩子从小若能“扫一屋”,那“扫天下”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爱做家务的男孩,更懂得爱人。
曾经在《少年说》中看过这样一段对话,一个男孩质问妈妈为什么总是逼他做家务?
妈妈的回答,令人动容: “作为一个男孩子,你长得很帅,但是你将来如果能泡得了书房,下得了厨房。 能担当,有责任,那么你的未来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一定会很幸福。”
是的,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愿意主动帮家人分担家务的辛苦,揽下家务,就会养成良好的家庭观念。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也会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更懂得爱人。
妈妈还讲了一个关于爸爸的故事:
“妈妈那时候身体不好,一直到你10岁那年,妈妈都没有擦过地。那是因为爸爸有担当,他做家务。
而且姥姥生病的时候,爸爸24小时在医院照顾姥姥,这是你亲眼目睹的。
所有的一切都让妈妈特别感动,我嫁给你爸爸,我没有后悔。 我希望你将来找到另一半的时候,她也会在大家面前说,我没有后悔嫁给付轩昂。”
爸爸心疼妈妈身体不好,主动承担家务活,还24小时尽心尽力地帮忙照顾姥姥。
这一切的真心付出,都让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幸福感蔓延千里。
我想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做这种氛围良好的家庭,那么他一定更懂得关怀家人,分担家务。 青年时期父母为男孩埋下爱的种子,定能在孩子未来的婚姻中结出硕果。
爸爸爱做家务,家庭更幸福。
曾经看过印度的一个短片《家务事》,短片中的老父亲去探望已经结婚生子的小女儿,没想到看到是这样一幅画面: 女儿边接电话处理工作,边整理地上散乱玩具,洗衣做菜,而女婿却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等着妻子端茶倒水。
老父亲感触颇深,临走前还给女儿留了一封信: 我很抱歉,是我从来没有帮助过你的妈妈,让你看在眼里,也学习了。
你的丈夫肯定也是向他的父亲学习的,我替他的父亲说声抱歉,替每个做了错误示范的父亲说抱歉。
但还不迟,我意识到要努力,也该帮你的妈妈也做一些家务了,我虽然不会成为一名大厨,但至少可以帮忙洗衣服,这么多年来我错了,是时候做一些对的事情了。
老父亲回到家里后,主动帮妻子晾晒衣服,妻子尽管略感吃惊,但依旧掩盖不了脸上的笑意。
一个家庭越来越好的迹象,就是不把家务活当作累赘,而是彼此学会互相分担一切。
一个人的活儿,不叫家务,只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才能称为“家务”。
家的温度,正是由“家务活儿”这种看得见的方式来决定的,它在无形中既塑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增进了家人之间的亲密度。
所以,真正爱自己的儿子,就让他多做点家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