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为《他乡的童年》的纪录片在九月火了。刚开播,豆瓣评分就升到9.2。
很多父母,陷入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死循环。
但教育,真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
现如今的中国,放眼周围,每对父母几乎都被圈在了应试教育的藩篱之中,前段时间大热的《小欢喜》可以说刺痛了无数中国父母。
关于孩子教育,有很多复杂的理念,父母到底该如何去做,却没有标准答案。 导演周轶君为此走访了五个国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将其他国家的教育,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01芬兰
提起芬兰,许多人会想到芬兰式距离与冷漠。
排队的时候,间隔距离至少要1米,公车上紧挨着的座位是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个人口只有500万的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
芬兰人甚至敢说: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芬兰,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都一样高。
这里的孩子上学极其自由,用我们的标准来看甚至自由过了火。
当纪录片的导演,周轶君,到达学校时,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游乐场。
学生们有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游戏、玩桌游的,甚至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 即使在课堂上,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东西。
但是,学生的高度自由,却是以老师的兢兢业业为前提。
出现在镜头中的拉妮老师,负责教小学三年级。
她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能穿插着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言文学……为此要准备许久。
但是老师如此认真,并不是为了学生的成绩。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任何考试。 在芬兰,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老师要评估的,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东西,而是他们学习的方法。
现在的时代飞速向前,芬兰老师的任务却是让孩子们慢下来,静下心来一起看书。
虽然孩子们姿势五花八门,抱着熊的,趴在地上的,甚至倒立在桌子上的,但重点却是“以最舒服的姿势”,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找到乐趣,爱上阅读。
02日本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刚好和芬兰完全相反。
日本幼儿园的早晨从晨练开始。
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疯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日本讲究个人仪表,更讲究团体和规则。
孩子们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模一样。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
东京的藤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设计师的初衷,是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各个教室,体会到自由和随心所欲。
但是如果认真看细节,就会发现这座“自由”的幼儿园,其实充满了“枷锁”。
教室入门处的地板上,绘制了拖鞋的图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摆正。
推拉门经过特殊设计,孩子的力量无法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才能严丝合缝。
因为如果忘记了,就会留下缝隙,离门近的孩子会喊冷。
这样是为了教会每个孩子,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不然就会给其他人添麻烦。
水龙头原本是有水槽的,但后来被拿掉了,因为这样不及时关水,就会弄湿自己的脚,让孩子记住节约用水。
幼儿园的许多细节,其实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
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以做事严谨,追求完美而闻名。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03教育和国家性格
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从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性格。
芬兰的课堂自由,注定他们不会照本宣科。 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森林上课,给每个人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森林中寻找匹配的颜色。
大家可能单纯觉得森林中只有两种颜色:绿色和土色。
但在芬兰,孩子们回答什么都可以,并没有对错。你可以说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说闻起来像苹果、像雨。
芬兰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存的环境中。所以芬兰给人的感觉就是朴素,拒绝喧嚣,回归本来,这是一个安静不急躁的社会。
当芬兰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时,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分享与保护。
幼儿园安排孩子们吃饭时,常常是6人一桌,其中2人自己带便当,4人吃学校的配餐。
在正式开动之前,孩子们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当分配结束后,老师们又会用“抢”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说“不”。
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装可怜索取,孩子们都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
因为老师希望教给孩子,这个时代“拒绝”同样很重要。
分享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有时候也是需要分享的。
但是分享结束后,对于有些重要的东西,是要靠自己去保护的。
04好与坏
如果芬兰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则是力量。
他们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时,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芬兰人很内敛,喜欢保留自己的空间,即使夫妻之间也一样。
芬兰人把“爱”看得很崇高,和中国人一样,不会轻易挂在嘴边。
这种内敛和距离,同样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
在芬兰父母的眼里,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帮助他们在社会生存下来的人,所以需要规矩和边界。这同样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即使是父母,也要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学习,有自己的爱好,并不追求为孩子牺牲。
芬兰人所追求的,是为你的生活而学习。 但在日本就是完全相反,许多母亲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己。
在日本的文化里,妈妈做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如果孩子的东西都是从商场买来的,会被其他人瞧不起。
日本的许多家庭,都是父亲工作赚钱,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能和家人待在一起。母亲虽然在家,但是全部家务和孩子的事,都需要她独自面对和解决。
而在日本,固然教育能教出守规矩的孩子,但会磨灭他们的棱角。
因为日本的社会讲究团体,要学会照顾周边人的感情。但照顾了所有人的感情,最后自己会变得十分压抑。
集体主义,让团体变得非常强大,但也因此产生了霸凌等副作用。
就连日本专家都说: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如今许多学校都开始反思改变,尊重、承认每个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让步于集体。
而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同时也有当地人在质疑。
有人觉得芬兰会变成一个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社会。
也许这就和围城是一个道理,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重要的是跟着时间的变化,去改变、提高它,让它更适应这个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与其说是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让家长学着接受来自教育的试炼。
如何与孩子相处、成为合格的家长,希望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