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上偷的懒,会成为孩子将来的“难”

2019-10-24     黄勇乐说育儿

教育界有句老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的人生里,家庭的影响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很大程度上,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01三等家庭把孩子养成废物

之前看过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 一名22岁的男孩晨宇,从小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后来父母送他出国留学,留学2年败光了家里200万还没能毕业。

不仅如此,他每天躲在家打游戏,就连吃口饭都需要奶奶端到跟前喂食。 活生生成为了一个“废物”。

但每一个孩子,都不是生来如此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晨宇成了这样,和他的家庭密不可分。

晨宇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一辈的人总是对孙子辈的孩子格外宠溺, 而晨宇的父母自从离婚、各自组建新家庭后,就对孩子疏于管教。

晨宇妈妈后来怨恨自己:哪怕事业上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上的失败。

可惜孩子的人生无法重来,在他最重要的前20年里,奶奶溺爱,父母都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其实,现实生活里,不负责任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有些父母崇尚所谓的“快乐教育”,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从不认真思索怎样的教育方式才真正适合孩子,一味放任自流,到最后却怨孩子不优秀。

还有些父母把手机当作“代理保姆”,因为很多孩子只要拿上手机,就可以安静下来,但长此以往,孩子得了手机依赖症,父母才开始着急心慌。

没有孩子想成为“废物”,也没有哪个家庭一开始就打算放弃孩子的人生,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父母真正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来,不在思想和行为上偷懒,才是最基本的态度。

02二等家庭把孩子养成巨婴

48岁的大卫,从小就是学霸,大学985,国外名校硕士,但自从他6年前归国后,就开始宅在家,从不出门工作。 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只有82岁老母亲的3500元退休金,其中2000元母亲还要用于尿毒症的治疗。

老母亲苦劝儿子不成,无奈之下,把儿子告上了法庭。 然而母亲很快发现,即便自己胜诉了,儿子还是不愿意出去工作。

老母亲抹着眼泪说:“都怪我,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太令人辛酸。 明明已经48岁,普通人早就结婚生子,做起家庭的顶梁柱,开始接手为人父母的责任,而这名“巨婴”,光明正大地花着老母亲的退休金,不以为耻。

有人说,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造成这种悲哀的源头是父母,而最终受害的人,却是父母和孩子两代人。

“巨婴”现象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少见。 一味地想着要孩子成才,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哪怕他已满18周岁,早已成人,却总觉得孩子还小。 结果没养出人才,反倒是培养出了吸血的巨婴。

英国小说家洛克·W·J说过:越早把你的儿子当成男人,他就越早成为男人。 如果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如果样样顺着孩子心意来,孩子也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真正的大人。

03 一等家庭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才

前段时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刷爆朋友圈。 他以语文14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290分,裸分730分获得了总分第一。

还创下了广西自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分的历史记录。

早在去年,杨晨煜已经在第3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总决赛上,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广西唯一的一块银牌。 重点是学霸成绩好就罢了,颜值还高,就连文体爱好也很广泛。

杨晨煜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长,参加过学校的足球联赛,对书法和画画也有浓厚的兴趣。

网友纷纷感叹:“这是什么样的神仙家庭才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记者电话采访,杨晨煜的妈妈谈到养育孩子的经验:

孩子肯定要从小培养,所有的习惯必须要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

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 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丢个孩子在那里拿着手机就OK了。 平和稳定的家庭,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其实这些事,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都能做到,但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逼自己去和孩子一同成长。

我们习惯了口头上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却鲜少能在行为上给孩子实在的引导。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要想孩子成长为一个学业、工作、品德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背后都少不了家庭的奋力托举。 优秀的人,先让自己成为一等父母,让家庭成为一等家庭,孩子才会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e45AG4BMH2_cNUgia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