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娃有多费钱?
前几天,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热帖:
一名网友的儿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做了一份名叫“我的生活 ”的数学作业。
这份作业的内容是选择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然后做出家庭的财务计划。
孩子梦想的生活是“两人一狗”,结果,在妈妈提供了家庭日常开销的种种数据后,孩子不住地感叹: “怎么这么贵呀,怎么这么贵呀?”
毫无悬念的是,在两人一狗的家庭规模下,日子很快就过不下去了,家庭财务的统计结果入不敷出。
为了让未来的生活得以进行,孩子面临着三个选择: 开源、节流或是降低生活水准。
网友本以为儿子会为这份作业而一筹莫展,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没想到等她再次去打听的时候,却发现孩子的作业已经写完了。
当听到孩子说自己未来的生活过得还不错时,她很惊讶,忙问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的回答,既出乎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我把孩子删了,两个都删了。” 果然,养娃是最费钱的啊。
每个孩子都是四脚吞金兽,花钱于无形之中。
养娃,不仅仅是花钱如流水,简直就是花钱如瀑布。
养过娃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从备孕开始,到孩子长大成人为止,这中间的二十年时间里,我们为孩子付出的金钱绝非少数。
有报告显示,95后养娃成本的增速已经跑赢了房价。
“养娃使人贫穷”,真的不只是调侃。
孩子小的时候,各种母婴用品都是一箱一箱地囤;
孩子上小学后,面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等论调,辅导班、兴趣班、夏令营、游学,总得给孩子报上几个;
孩子要上中学时,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家长砸锅卖铁地购买学区房;
如果孩子身体不好,每年去几次医院,那就更加烧钱了...... 养娃,使我们都成为了“隐形贫困人口”。
看似衣食无忧,背地里却在悄悄吃土。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养育孩子所需的钱财,都是家里一笔不小的支出。
电影《西虹市首富》里有个情节特别经典:
沈腾夫妇准备将继承的300亿财产全部裸捐出去,就在签字的一刹那,肚子里的孩子踢了一脚。
于是二人决定给孩子留一点,不多,够养活就行。 俩人一算不要紧,从白天到深夜,直接写出几十米长花钱清单:
孩子一生下,尿不湿、奶粉、各种辅食;
孩子长大了,各种特长班都得学;
儿子处对象要送女孩子小礼物,这钱要留;
结婚得办婚宴吧,彩礼又是一大笔钱;婚房不能离城区太远,装修要绿色环保,还得买个小汽车……
万一以后还要生个二胎......
这么一算,钱怕是捐不成了! 没结婚的小年轻看的是喜剧,有娃的老中年看的全是养小孩的真实心酸。
牛的后代吃草,虎的幼崽吃肉,唯有人类的小孩,必须用钱来饲养。
从怀孕那一刻起,父母们的钱包就全面紧张起来,时刻待命。
奶粉要进口的,辅食要可口的,衣服要纯棉的,尿不湿要高端的,小推车要带潮感的,玩具要多功能的......
吃喝拉撒睡,衣食住用行,每个小孩成长的每一天,都散发着被钱供养的“芬芳”。
自从有了娃,赚钱的速度是滴答滴答,花钱的速度却是哗啦哗啦。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的消费水平绝对能从温饱跃进小资。
有的人养娃三年花掉二线城市一套房子首付。轮到自己,连花五十块钱剪个头都要犹豫好久;
有的人成天在朋友圈叫嚣,超过两位数的活动不要约她。结果一转眼,就给孩子报了6888的古筝班;
有的人经常熬夜刷某宝、某东,只为了在零点抢购比平时便宜了十块钱的洗发水或是洗衣液。可是给孩子买一百多块钱一斤的车厘子时,眼睛都不眨......
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理念的指导下,多少父母一边为孩子一掷千金,一边看着账单瑟瑟发抖?
我们害怕孩子在物质上受委屈,于是我们都会在能力之内,给他们最好的生活; 我们更怕孩子的精神世界贫瘠,于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游学活动,我们总是表现得很积极......
给孩子花钱时,我们总是视金钱如粪土。
养娃不易,我们不能只做行走的取款机。
教育资源再优质,也仅仅是增加了孩子成材的可能性。
而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下一代,还需要父母尽心竭力地陪伴、全心全意地关爱、不厌其烦地教导。
最懂教育的父母,不是给孩子买最好的学区房,不是给孩子报最贵的兴趣班。
财富可以继承,而实力却无法传递。
告诉孩子:
无论生逢何时、身处何地,都要有努力的信念,都要为掌握命运、实现理想而全力争取。 这,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