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洲民族是渔猎民族,生产和生活中,随时可能面临猛兽的袭击,当然也可能存在火灾或是敌人来袭击的自然或人为的威胁,一旦发生危险,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全部落的人,共同对付突然而来的灾难。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满洲人很早就形成了一套警报系统,名字叫石别拉,石别拉是满语,最初意思是哨子,说明古满洲人最初就是通过哨子来通知本部落的人,迅速起来,共同应对各方可能而来的灾难。
哨子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警戒人员随身携带,吹起来声音不是很大,但却可以传播的比较远,是古满洲人最早的对外传播信息工具。
古代中原城市的报时系统是钟和鼓,一般城市里还建立钟楼和鼓楼。钟鼓在古代,也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清朝的时候,不仅用钟鼓报时,还使用“点”,老北京城有九门,过去就有俗语叫九门八点一口钟。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无法一个时间同时报时,于是就在崇文门上挂种,由这里先敲钟,其他门听到了,其他八个门都敲点。
钟鼓等工具在古满洲也有自己的特色。如萨满就把鼓赋予了神秘色彩。而且满洲萨满的鼓的用的是抓鼓,汉族一般是用太平鼓,满族里只有汉军旗后裔有的使用太平鼓。
过去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使用的报警系统就是古满洲人传统的报警石别拉。我们2017年11月22日发过文章《紫禁城里的警报系统“石别拉”》。但当时没有追溯源头,网络上有很多介绍紫禁城的警报系统石别拉,几乎也都没有介绍其源头。
经查历史记载,紫禁城内的石别拉。是清军入关后,顺治年间建设的。以前是没有这一系统。
中原传统的建筑形式,在一些柱头部雕刻类似火焰的石雕,但都是实心的,名字叫火焰柱。而现在仔细观察北京紫禁城的火焰柱,有的有一孔,有的有两孔,有的有三孔。这些火焰柱不同中原传统的实心,而都是空的,而且互相都是连接的。从一孔吹响,声音就随火焰柱内的孔道传播。
这就是一套满洲传统报警系统石别拉。就是当敌人攻打紫禁城,或是发生大的火灾,如果敌人是从午门开始攻打,午门雀亭上备有大钟,满洲警卫会敲响警钟。钟声能够传到太和殿广场。这里的满洲警卫就用牛角喇叭插入,吹响。因为上边说来,火焰柱内是空的,而且是相同的,这样整个太和殿广场都发出巨大悠远的声音。后边的各殿落听,警卫也马上用牛角喇叭吹响本院落系统的石别拉,这样紫禁城虽大,但一分钟之内,靠这套满洲传统的警报系统石别拉,就可以传遍紫禁城的各个院落,各地守卫都可以马上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如果敌人从其他门进攻,其他也有大钟,警卫敲响大钟后,就有守卫在附近的院落吹响石别拉,听的院落也马上吹响,以此类推,也是在一分钟,把全紫禁城的人全调动起来。
现在,只有太和殿广场还保留部分火焰柱有孔,大多是后来维修的时候,都改成中原传统的实心火焰柱。现在一是没有牛角喇叭,二是很多火焰柱已经换成实心,即使保留有空心的,各火焰柱内部也不互通。所以,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复原古代的满洲传统警报系统——石别拉。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作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xrrT28BMH2_cNUg3v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