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新声”民盟山西省委会:深化文旅融合建设文旅强省

2019年,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山西省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三大旅游板块、“山西三宝”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彰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还应该看到,目前文旅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旅游经济增速较快,但文化附加值不高;旅游发展活力增强,但文旅产业份额不足;文化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初步形成,但山西地域文化彰显力还不充分,这些依然是我省文旅融合的短板。为此建议:

深耕地域文化,进一步解决好文旅相融“融什么”的问题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如很多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中包含着旅游因子;而人们的每一次旅游活动,也是一次文化熏陶和文化活动。但文化与旅游也相对独立。文旅融合是两种资源的重组,而文化是支撑、是灵魂。文旅融合首先要做好文化资源的盘点、提炼、包装和展示。

我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远古神话,先秦至明清乃至近代,文化传承脉络清晰;黄河大陆型地理环境、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及与北方游牧文化碰撞冲突、交互交融,我省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有晋北民族交融和宗教古建文化圈、晋中晋商民俗文化圈和晋南华夏根祖文化圈,同时还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我省文化资源可谓脉络清晰、形态完备、类型多元。但从文旅融合发展的层面看,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梳理能充分代表我省文化特质、对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并形成一以贯之的文化符号。

现阶段,旅游业已从购买“商品”向购买“体验”强势转型,表明人们更加重视通过旅游获得新的信息与文化体验。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貌”是制约“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辨识度与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迫切需要能够体现山西文化内涵和人文精髓的特色文化品牌,去充分激发山西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创造力、感召力,从整体上带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门适时启动“山西文化解码工程”,系统研究我省的历史文脉,梳理文化类型,选择文化符号,并协调整合代表性文化符号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彰显文化山西的独特意蕴与趣味,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推动资源转化,进一步解决好文旅相融“怎么融”的问题

文旅融合,既应当重视文化的思考,更需要提升旅游的体验。文旅融合的关键是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下三点上下功夫。

(一)要在规划先行上下功夫。要高标准制定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资源支撑体系,确立文旅融合的空间布局,形成11个地市主题鲜明、区域协同又错位发展的文旅融合格局。

(二)要在项目引领上下功夫。楼阳生书记反复强调“项目为王”。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文旅融合应坚持虚实结合,一方面要提炼文化价值和文化符号,明确目标定位;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化、载体化推进。文旅项目的谋划要着眼补齐我省文旅融合发展短板,突出项目的规模性和枢纽性。一要全力建龙头,即要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资源聚焦,力量集中;二要同步建景区,按照建点、联线、扩面的思路,统筹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打造文旅融合支撑点;三要全域抓配套,按照景区、配套、服务三位一体路径,提升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可容纳性。

(三)要在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产业融合是文旅融合的重心,只有实现资源的产品化开发,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力,不断培育和创造新业态,不断构建包括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多产互融的多元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才能使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一个地方能吸引游客来一次或许是因为景色,但能够吸引游客一来再来的一定是文化。

愿五千年文明的山西,能让更多的人在这里且诗意,共远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UQTrG8BbDmBVZuPv6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