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阶段房子属于价值高昂的不动产,普通老百姓都热衷于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房子上,虽然我国的普通住宅产权为70年,但实际指的是房子下面的土地使用年限,而非房子的归属期限,房子本身还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富。而最新规定表示,土地70年权属到期后,可以自动续期,即使要缴纳续期费用也不会太多。这看似完美且简单的住房权属制度之外,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那就是房子的实际使用寿命达不到70年怎么办?
从1998年在全国全面范围内启动住房制度改革起,已经历经了20多年时间,这个阶段房地产市场直冲到了高速繁荣阶段,当然,这主要归功于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人口往城市转移所催生的出来的巨大购房需求,20年前住房市场化还在摸索发展阶段,当时建设的商品房多为多层住宅,及5-10层左右的房子,面积大、无电梯、没物业,这也是当时时代背景和人们生活状态所决定的。
10年前到现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状态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阶段下房地产企业前赴后继的成立诞生,接着就是融资拿地,全国遍地都在破土动工起高楼,大到一二线城市,小到县城、乡镇,都在建设以30层左右为标准的高层住宅楼。为什么非要建设30多层的高楼呢?普遍的结论为以下几点:1.土地资源稀缺,地价太高,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市场需求,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盖起更多数量的房子;2.开发商的逐利性,为了最大程度的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以前的扩散式建房,统一采取垂直性建房(简单理解就是不在地上铺开建房,而是往天上建)。
到2019年,正好20年过去了,距离房改最早一批建设的多层住宅大多都已经破旧不堪,功能上更是不符合当今人们的居住需求,但是也不能再继续拆迁盖新了,因为前面的棚改举措已经严重刺激到了房价上涨,破坏了市场健康的价格体系,再者现在的住房资源已经趋于饱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96%的城镇居民至少拥有一套住房。因此,再建就是资源浪费,容易促使发生泡沫风险。
截止到此,房地产市场第一阶段的大拆大建已经告一段落,针对于老旧住房的问题再提新举措,及目前正在进行时的旧改。主要方式就是通过重新维修、加装电梯、设施设备的维护等策略来完善老旧小区的功能性,延长老旧住房的使用寿命,稳定当前楼市的健康环境。这不经让很多人开始担忧再过20年遍地的高层住宅该如何处理?
专业人士认为,按照目前的建筑用材和施工工艺来估算,民用住宅的建筑寿命在40-50年左右,30年后现有的各种设施设备就会老旧破损,比如日常使用的电梯就是其一,到时候这些设备需要投入巨大的维修和更换的成本费用,有人说还有住房维修基金可以使用,但其实很多小区的维修基金可能都不足以支撑到30年后就用完了,比如现在很多高层住宅小区就在到处修修补补,各种漏水、渗水、保温层脱落、地面破损等问题频发,这些都需要钱来维护。
还有一种结论:有人说当商品房小区维修基金用完后,差不多也快要拆迁了。这种想法是不是有些太过于天真,把过去的历史直接套搬到未来,要知道房地产是阶段性的,过去之所以能够大拆大建,那是因为拆的都是一些老旧破败的低密度小区,开发商可以把原有的4/5层楼拆掉,在原有的土地上建盖起30多层的住宅楼,这其中有多么巨大的利润想必不用笔者多言。
如今抬头望去遍地都是建成的高层住宅,一栋楼就是几十上百户,这么高的楼、这么多的住户,开发商拆得动吗?得赔偿多少拆迁款,重新再盖30多层的楼肯定赔钱,盖60层有可能保本,盖100层才能赚钱,所以未来还指望拆迁根本行不通。就拿目前的旧改来看,国家都不愿意再搞拆迁工程,并且这里面涉及到利益矛盾太多,赔偿少了拆迁户不愿意,赔多了国家都拿不出那么钱,还导致社会中养成了一种靠着房子躺着赚钱的风气。更何况20年后全国各级城市的老旧高层住宅数量会越来越多,怎么拆、谁来拆、钱谁出,这些都是不好解决的难题。
基于种种讨论,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参考现行的汽车报废制度,对房龄老旧的高层住宅进行剩余价值评估,给出报价。愿意继续把房子留在手上的业主可以自行处理,不过,老旧的住宅拿在手中每年还需要高额的维护费用,再加上房产税,根本不划算,此时不想再持有破旧房产的人就可以做报废处理,相关部门会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回购,再把这些没人要的房子按照统一的流程处理。
虽然这些高层住宅当初都是价值几百万元一套,但是在供过于求的将来,谁还会要这些破旧且持有成本高的房子?就好比今天的二手车市场行情,贬值率极高,遍地都是低价待处理的二手车,几千上万元一辆都处理不完。
各位看官是否赞同笔者的观点,支持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