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在鲁迅面前自谦“学生”,鲁迅去世后,她却骂了恩师大半辈子

2021-03-19     历史潮河

原标题:才女在鲁迅面前自谦“学生”,鲁迅去世后,她却骂了恩师大半辈子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相信很多人对他的诗集还有名言名句耳熟能详,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也被搬上了小学和出众的课本,由此可见,他对近代文学的影响力有多大。

1881年,鲁迅出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本名叫周樟寿,后改成周树人,因其母亲姓鲁,在我国封邦建国时期,周鲁两姓原是同姓之国,于是在开始文学创作时,鲁迅冠以母姓,为自己取了个别名叫鲁迅。光绪十九年,鲁迅祖父被抓入狱,父亲周伯宜受其连累,从此周家家道中落,那一年鲁迅才12岁,为了避难,他和家人一起回到了乡下,尽管如此,还是遭人冷眼和诟话,生活十分艰苦。

1896年,鲁迅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的生活更加艰难,也是从这时起,他有了写日记的习惯,父亲死后,家里的叔伯开始分家,鲁迅和母亲被分到了的是又小又差的房子,他从小出身富贵,从没受过这种对待,当下就拒绝接受家族长辈们的安排,但无奈叔伯们人多势众,纷纷斥责他不懂事。

鲁迅小小年纪就见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也留下不小的影响,1902年,清朝末期,鲁迅因成绩优越,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他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中国西医学先驱厉绥之一同前往日本。三人有幸被分到同伴,因为同是中国人,又同住一个寝室。

课余时间,鲁迅喜欢阅读一些哲学和文艺书籍,对当下局势尤为关注,光绪三十年,考入日本医学学校,后来受鸦片战争影响,鲁迅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转入东京德语学校,同年,鲁迅被母亲骗回国结婚,娶了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朱安,在次之前,鲁迅和她从未见过。

对于母亲的这种行为很是厌恶,没过多久,就返回日本继续深造,1909年回国。纵观鲁迅这一生,既传奇又充满争议,他门下弟子也不在其数,其中有一名特别的女弟子,叫苏雪林,受收到鲁迅和民国时期一众文学家的影响,她也成为了当时最致命的女作家和学者。

她出版过散文,回忆录有《绿天》,《青鸟集》,《我的生活》、《我与鲁迅》。小时候,因为是女子,祖母和叔叔并没有想要她读书习字,直到七岁,才偷偷跟着家族的兄弟们到私塾里跟读,因为读书晚,她只知死记硬背,并不懂其中意思,在私塾里跟读了一两年,只认识了一两千个汉字,后来家里的男孩子们都去学校上学了,她却只能从叔叔哥哥那里借一些书本来阅读。

不过她尤为喜欢四大名著和《史记》,《汉书》这类的历史文学作品,虽然对读书抱有极高的热情,但苏雪林的求学之路却异常坎坷,因为家里长辈们顽固不化的思想,几度让她想要自寻短见,后来经过一番斗争,苏雪林终于在1919年,如愿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北京女子学校就读期间,苏雪林受教育鲁迅,胡适,李大钊等知名教授。

尤其是鲁迅,苏雪林对其文风和敢说敢做的个性,也十分崇敬,经常与之讨论文学知识,可以说,在鲁迅面前,苏雪林表现得是一个好学的好学生,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切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曾经那个谦逊的好学生,却用用尽自己后半生来骂自己的“恩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苏雪林曾写过多篇和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比如《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里水与出关》,《论污蔑》,《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等,其中都有提到她对鲁迅的不满,比如说他多疑善妒,阴险奸恶,还说他心理病态,人格矛盾,反正所有不好的词,都能在鲁迅先生身上体现出来。

而归根究底,苏雪林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无非就是一点,当年鲁迅言辞犀利,影响力大,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民国时期很多名人,几乎都被他所骂过,从这一点看来,这是日积月累起来的矛盾,因为两人的立场不同,所以苏雪林才会站出来抨击自己的恩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K8WTXgB8MnI47IjY3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