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01
“ 细思极恐:夸你,是为了控制你?”
“你这一季度的工作完成的很好。”
“亲爱的你这次考试考的真好!”
“谢谢你,你人真好。”
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些赞赏和感谢,很多人会觉得,这样说话难道不是有礼貌的体现吗?是的,这些话是非常有礼貌,也会起到很多积极的影响,譬如员工受到鼓励就会更加拼命地工作,学生受到赞扬也会更努力的去学习。
但其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带有感激赞扬意味的话语,有时反而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我知道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
但事实是,一旦人们发现这些感激和赞赏背后藏着操控他人的目的时,这种积极作用就很难延续下去,甚至对那些接受赞扬的人而言,以后很难再相信那些由衷的感激。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觉得很奇怪,那我们可以这样想:我开头提出来的三句话,仔细来想都带有很强的评价意味。
[工作完成得“好”,考试考得“好”,你人真“好”],三个“好”字,简单粗暴地表达了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看法。它们没有揭露我们的内心活动,而是仅仅把我们放在了一个裁判的位置上,我们与他人之间进行的是不平等位置的沟通。
这样一来,我们再来回想一下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当你的爱人夸你“人真好”是为了让你给她买更多的东西,你的伴侣夸你 “人真好“是为了让你多去做家务……即使我们的本意并非如此,长期以往下去,对方也会认为我们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去夸奖和感激他们的所作所为。
/ Part 02
“如何高级地,令人舒适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的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呢?
这里,我们就要引入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总结的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所谓观察,就是要表达清楚自己看到的事情和现象,用我们更好理解的方式来说,就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中关键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除去这四个因素都不要加入表述当中去。
所谓感受,就是表明自己现在的情绪,是高兴快乐,还是悲伤难过,将自己的情感进行细化,而不是简单地我今天过得“很好”或者“很糟糕”。
所谓需求,是我们要找到自己情绪的来源,问自己是因为什么我现在感到愤怒,又或者是什么事情实现了所以我如此兴奋。
最后一点,请求,这一步是我们最难表达的一步,他要求我们提出一个具体的做法,尤其是我们要区别于日常对话中常见的命令。
这四个概念初次接触会觉得很生硬,甚至觉得是废话,那么我们从一个情景来看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利,下班的时候外面又突然下起了暴雨,你因为早上送起床晚了的小孩上学出门很仓促没有带雨伞。
在你浑身湿透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并没有认真学习,反而和老公一起在沙发上看电视,早上的碗筷还没有收拾,晚饭也没有人准备,这时你会对沙发上的老公和孩子说什么呢?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会不会脱口而出:“你作业写完了吗就在看电视”,“还有你,这么大人了什么也不管,事情也不做,就知道看电视”?
如果老公和孩子性格比较温和,也许在你大声表达不满后,会不情愿地起身去做事,而你的抱怨和责怪大概到晚饭的时候都不会停止。
现在我们来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的四要素,来重新想一下我们要怎么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对丈夫说:亲爱的,我一回来就看到你和宝宝在沙发上看电视,并且早饭的碗都堆在水槽里没有清洗(观察),我觉得很委屈同时也觉得很伤心(感受),因为我希望你有时可以帮我分担一下家务,我总是一个人做这些事情也很辛苦(需求),所以现在你可以帮我洗一下早上的碗筷吗?(请求)
当我们这样表述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不仅仅是责怪和争吵。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我们讲到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没有提到因为工作不顺利、出门遇到大雨,因为当我们细化感受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一件事情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原因在哪儿——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孩子回到家应好好完成作业,我们认为丈夫回到家应该做家务……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在真正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使用非暴力沟通。
/ Part 03
“不仅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也不要太暴力”
在上一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丈夫和孩子都进行了非暴力沟通,但是我们还漏掉了一个人,那就是我们自己。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和自己沟通,但其实,在非暴力沟通中最重要的运用也许就是培养我们对自己的爱。
现在我们来试着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吧:我今天白天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观察),我觉得有一些迷茫和无助(感受),我希望我可以很好的平衡工作和家庭(需求),所以我希望我能得到家里人支持和帮助(请求)。当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来想工作上的事,我们突然就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不是对家人的责怪,而是希望获得他们的帮助。
我们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太粗心了,早上出门竟然忘记带雨伞。这时我们又该和自己说什么呢?
“早上出门的时候太着急,虽然知道今天要下雨,但是匆忙之间没有带雨伞(观察),我对自己有一些失望(感受),我希望我可以是一个做事很周到细心地人(需求),所以我或许可以前一天晚上就把雨伞放在门口的柜子上(请求)”。
这时你是否又觉得自己的心情好了一点,因为你接受了自己的今天早上的失误,并且想好了下一次出现这种事该怎么办。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带给我们的,他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在原书中,马歇尔博士引用了《一千个小丑》中的一段台词,这是主人公将自己的外甥送到福利院时说的:我希望他准确无误的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们极其容易忽略自己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物化为一个工具。人是不完美的,但一个有缺陷的工具,确实不应该的,所以我们就会陷入自责和自我怀疑中去。一旦进入这种情绪,我们就很难和自己建立积极有益的联系。
/ Part 04
“幸福的唯一通道就是了解你自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觉得自己应该做某事:我应该好好学习以后找一个好工作;我应该主动和别人交谈而不仅仅站在角落;我应该早一点结婚生小孩;我应该努力工作早一点买一个房子……甚至我应该早一点起床看看书;我应该早点睡觉;我不应该经常点外卖……
可是“应该”这个词,是所有汉字中最容易引起我们自责和羞愧的情绪的。
因为应该不仅意味这件事我们有责任去做,还意味着我们没有去做就会受到指责和不满,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
这种无奈的情绪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都做不好。
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吗?这是于我们有益的关系吗?显然不是的。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情绪,很多人也曾经提到这个方法:让我们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写下来,并且把“不得不”换成“我选择”。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你对很多烦透了的事,根本无法说出“我选择”。那么接下来把这里让你觉得最痛苦的事情写成“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这样写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明确了你做这件事,可以满足你哪一方面的需求。
比如“我选择早起一小时乘地铁是因为我想要准时上班,保住工作”,如果早起实在过于痛苦,那么你就可以考虑我能不能找一个别的工作可以缩短自己的工作路程。
当我们搞懂“应该”是如何让我们进入自己坏情绪的陷阱时,我们再来想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自责。这一点,其实在刚刚提到的小技巧中已经有所涉及。我们责怪他人往往是因为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同理,我们责怪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当我们运用上面的小技巧找到自己的需求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情绪突然被打通了。哪怕我们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别的方式满足,至少我们有个改变的方向。
不论你做了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自我需求,就不会再依赖自责来自我改变,而是通过爱来引导自己学习和成长。
【本期话题】你有没有过暴力沟通的情况?你能意识到自己是在暴力沟通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