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心头:对于命运的捉弄,人事之无常,人究竟该如何自处?
为大家推荐作家马尔克斯最热血的小说,在这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我们将看到,面对困境,顽强而又野蛮的生命力,是我们能够予以生活的最痛快回击。
/ Part 01
““吃屎”文化的先驱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99年版的《喜剧之王》里,吴孟达扮演的剧务嘲弄跑龙套的尹天仇:“屎你是一督屎,命比蚁便宜。”
青春片《六楼后座》讲述的故事也和屎有关,几个年轻人以一年为期许下一个愿望,谁没有实现谁就要吃屎……
王家卫导演的《旺角卡门》里张学友那句“食屎啦你”,如今也已经成为最风靡朋友圈的表情包之一。
十几年来,“屎”这个字眼,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符号,它可以表达轻视,愤怒,自嘲,在我们的了解中,它似乎是随着港片的流行而逐渐流行起来的,然而在此之前,“屎”其实早已是世界级的文化符号,在上世纪60年代的巴黎,就已经有人把“吃屎”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树立起来了。
这位“吃屎文化”的“鼻祖”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写了《百年孤独》,繁杂的家族关系让中国读者叫苦不迭,他写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浪漫、激昂,被誉为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
我们大都认识那个天马行空,一身荣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却不认识那个刚刚开始写作的,也曾是底层困窘公民的马尔克斯。
今天推荐的这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将带我们认识一个新的马尔克斯。
我想你读到过很多余韵悠长的小说结尾,
通透如茅盾的《蚀》,“你追求的憧憬虽然到了手,却在到手的一刹那间,改变了面目。”
坚定深情如《情人》:“他将至死爱着她。”
甚至也有简洁如《堂吉诃德》,仅以“再见”两个字作为结尾。
而今天这篇小说的结尾,曾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它也同样只以两个字结尾——“吃屎。”
说真的,如果你去读它,你会发现若没有“吃屎”这两个字,这篇小说的力量几乎会减少大半。
这是马尔克斯写了九遍的小说,他自称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一篇,那么它究竟凭什么让马尔克斯夸下海口?
/ Part 02
“马尔克斯最无懈可击的作品”
抛开结构、节奏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来说,我觉得它的无懈可击在于,它把一个沦为他人眼中笑柄的人写出了伟大感。
把有限而又日常的素材挖掘到如此程度,实在非常依赖于作家本人内心的能量,这不是任何学堂可以提供的技巧,而是必须以作家私人经验作为支撑的一种不可取代的能力,而那经验背后可能是作家跌过的所有路,流过的所有血。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背后马尔克斯的灵魂让我确信一件事情:任何一种古怪或卑微,只要被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终究会变成一种伟大。
它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老上校和他的妻子日复一日等待着属于退伍军人的补贴金。
然而十五年过去了,他们却一直没能等来。
丧子的他们不得不为生计而发愁,寄希望于儿子留下的唯一财产——一只斗鸡。
然而斗鸡比赛来临之前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几个月下来,上校夫妇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而随着对上校夫妇日常生活的描写,强有力的悬念也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下去:退伍金会来吗?斗鸡究竟能否给上校夫妇的生活带来改变?
/ Part 03
“有一样东西你绝对不能松手”
十五年来,上校从未放弃过希望,和他同时期的老兵都在等待中死去,而他却始终相信会在自己离世之前能够等来退伍金。
这似乎很有光明的意味:希望,将支撑着上校度过余生。
但是马尔克斯难道只是熬了一碗鸡汤,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希望,美好的明天终将到来?
显然不是的,在马尔克斯的笔下,纵使上校一直如此乐观,依然没有等来任何东西。
上校无疑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角色,作为战败方的退伍军人,不可能等来新政府曾经承诺的退休金,而更讽刺的是,上校在这些等待的老兵中,还排在了1823号。
所以这是怎样不切实际的宏愿啊。
他满怀希望的等待着救世主,但这种希望却让他盲目到除了等待,无所事事。
直到等待到完全没有退路,他们真正要开始面对生存的难题之时,他决定把鸡卖掉。
但是最终,这鸡真的能卖成吗?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开始,看看上校用小刀把仅剩的混着铁锈的咖啡从罐子里一点一点刮下来的时候,那副自信而又充满天真期待的神态。
生活这个罐子里面有铁锈,但是至少也还有一些咖啡。
远方的宏愿太遥远了,我们不求它的实现,只求取一点余晖,用以续着我们心中的灯火,去抓住每一点能抓住的闪光,去获取微小的可以确定的幸福。
上校就是这样做的。
退伍金是遥不可及的,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触手可及的,这些上校都不曾放过。
比如那温柔的小谎言,把最后的咖啡让给妻子,骗她说自己已经喝过了。
比如对斗鸡的坚守,当他在训练场上抱住那只鸡,被它强烈的搏动感染时,就决定不再卖掉它。
那鸡活蹦乱跳的生气,应该让他有那么一瞬,从失败者的阴影下暂时逃脱了出来。
只一瞬,已然足够了。
等待着的上校,如同每一个被现实扼住咽喉的我们。
那只斗鸡,是我们胸腔里血液留存下的一点余温。
我们除了眼下的现实,还存在着如同等来退伍金一样难以实现的梦,那些对于成年人来说甚至难以启齿的梦。
每一位写作者的终极理想是诺贝尔文学奖,每个导演的终极理想是四个国际电影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但是数亿人之中,却没有几位能如愿以偿。
但就如同写下这些文字的我们和无数同行一样,如同那个拍下《啥是佩奇》短片的导演和他的无数同行一样,我们也许始终没能拥有任何伟大的奖项,但是我们一直都在尽量地做些什么,渴望尽力地在影响着一些什么,来一点点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等来那封信,但是我们心中的那只斗鸡却会由于受到价值上的肯定,而一直活蹦乱跳下去。
而这只鸡,就是我们绝对不能松手的东西。
/ Part 04
“有一样东西你绝对不能松手”
上校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生活的野蛮态度。
在这篇小说里,当妻子第一次问上校,“我们这三个月吃什么”的时候。
上校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们要是会饿死,早就饿死了。”
在故事的结尾,当上校决定不卖鸡之后,妻子再一次问到这个问题。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儿摇晃着。
“你说,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累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
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
“吃屎。”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也许这是你第一次感觉到“吃屎”这两个字,原来还能够如此热血。
也许这是你第一次见到,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竟能失败得如此嚣张,一个命运凄苦的老头,竟能如此令人羡慕……
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你会明白支撑着上校的并不仅仅是“抓住每一丝希望”,更是那几分信心满满,难以置信的“野蛮”,那种“谁也锤不了我”的无赖。
吃得屎中屎,世上无难事。
这自嘲背后暗含多少勇气,仿佛在叫嚣“命运若野蛮,我便比你更加野蛮”。
而那时,在没有暖气的房间边冻得发抖,边修改第二遍,第三遍,直到第九遍的无人问津的马尔克斯,应该也是一样的心情。
他那时候哪里会考虑自己能不能拿诺贝尔文学奖?他想的问题一样是“我明天吃什么”。
至于吃什么,我想他应该暗暗说了无数次。
“吃屎。”
本期插图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