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玲丨 主播 简宁
/ Part 01
“被称为文学洛神,在文学世界中潇洒清醒的她,真的快乐过吗?”
我们上一次分享了《呼兰河传》中,“我”的童年生活的片段,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的成年人,尚能够在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里,汲取力量。
那么对萧红来说,故乡只是一个没有阴影的乐园吗?除了好的风景、好的人事之外,有没有坏的事儿呢?
不是的,完全不是。萧红还在《呼兰河传》中批评了一些荒唐残忍的事,还有这些事反映出的人性之恶。
比如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被活生生地折磨致死。
在我们的印象中,萧红的文字中一直透着反抗和反思,我们在今天依然可以为她盖上进步女性的印章。
但是她真的过得有她在文学形象上呈现的姿态那般潇洒吗?
如果真的如此,她便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她说她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那么今天我们想带大家重游呼兰河,越过慈爱的祖父和童年记忆里生机勃勃的后花园,去看到那片土地的创痛。追溯为何生为女性,会成为萧红一生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借萧红锐利的目光,探索人性的幽微。
/ Part 02
“恶,竟然是一种激情?”
《呼兰河传》里,最触目惊心的当属小团圆媳妇被害死这件事。
小团圆媳妇就是南方人所说的童养媳。这是一个十二岁的非常健康的小女孩,却被婆婆给虐待死了。为什么要虐待她呀?他们家不想要小团圆媳妇吗?
不是,他们很想要小团圆媳妇。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处于家庭等级秩序中最弱小地位的小团圆媳妇,他们,尤其是那个婆婆,就恣意放纵自己人性中幽暗的施虐本能。
他们找的理由是,她太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了。“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还冲着人笑。
总而言之,她是一个未被异化的健康孩子,并没有像恶婆婆所期待的那样去认取自己的卑微地位。
她不是一个畏缩、胆小的小奴才,所以就无法满足婆婆高她一等的权威感,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先是打她,吊在房梁上打,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接着是跳大神。这些都美其名曰是给她治病。
因为在婆婆的话语系统里,小团圆媳妇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大大方方地为人处事,那就是病,就要给她一个又一个的下马威,就要给她驱邪,通过施虐式的驱邪,目标是把她培育成一个瑟缩的小媳妇。
这是婆婆等施虐者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施虐式的小团圆媳妇培养话语真够触目惊心的!
然而,萧红通过对她的描写还揭示出,婆婆的人性恶不仅仅是在小媳妇养成这一方面,这种人性恶同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激情。
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夜里说梦话,白天发烧”,不再是那个健康无忧的孩子时,虐待并没有停止,而是沿着一步步升级的路线继续着,直至让跳大神的把她当众放在热水缸里烫,把她折磨死了才完结。
萧红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命运,一方面表达了对弱者的强烈同情。小团圆媳妇死后变成一只哭泣的大白兔,用自己的耳朵擦眼泪。这个哀伤的艺术想象,就强烈地表达了萧红的悲悯情怀。
另一方面,萧红还展示了批判的思想力量。她深刻地批判了童养媳制度的吃人本质,批判了人性中幽暗的施虐本能。
童养媳制度,是封建家族制度、男权制度的一个分支。被吃的是最孤苦无告的女性,而且又是女性之中地位最低的小团圆媳妇。
施虐的婆婆尽管同为女性,但是她分享了男性家族承传制度的权力优势,得以放纵自己的人性之恶。
/ Part 03
“除了直接作恶,“看客”不是也是一种恶吗?”
在小团圆媳妇的事件中,萧红还批判了看客麻木不仁的心态。
婆婆施虐,周围的很多人,如周三奶奶,都是帮凶。大家都以挑剔的态度、看热闹的态度去看小团圆媳妇,去看跳大神,看的过程中少有人同情小团圆媳妇,倒是不断有人乐呵呵地给那恶婆婆出主意。
除了“我”的祖父,大家都把小团圆媳妇的痛苦当作自己娱乐的媒介。
鲁迅先生也曾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呈现过“看客”形象。
《药》中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的观看杀人。当孔乙己承受他凄惨的命运时,鲁迅也曾用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烘托看客们的冷漠。
《阿Q正传》中, 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提到那些喝彩的人们,还有这样一句:“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由此可见,萧红的文学精神显然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传统,继承了现代文学的启蒙立场。
这样,萧红的写作姿态,就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回望故乡、回忆童年时的自我拯救,而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自觉承担着文化反思、文化重建的使命。
整死小团圆媳妇以后,这个婆婆并没觉得自己有罪过,反而觉得自己太倒霉了。
她想,也许是前生没有做了好事,此生找到她了。不然为什么连一个团圆媳妇的命都没有。
她想一想,她一生没有做过恶事,面软、心慈,凡事都是自己吃亏,让着别人。
一个施虐者,反而觉得自己是个无辜的倒霉蛋儿。萧红由此深刻批判了国人自我粉饰、不反思自己过错的丑恶心态。
指腹为亲而不受婆家待见,以至于走投无路而跳井自杀那类女性的命运,与小团圆媳妇的命运一样,也是萧红着重剖析的文化现象。
被称为“文学洛神”的萧红,尽管身为女性,自己一生“羽翼稀薄”,仅能在低空中飞行。却在自己的文字中,把这类女性的悲惨际遇,放在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无端苛责女性的男权文化等多种因素中考察,促使女性反思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女性发声。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呼兰河传》充斥着萧红本人一生中许多重要的回忆。这回忆中,既熔铸了她热爱呼兰河的乡土之思,也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力量;既有对底层弱者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感悟。
这丰富的情感内涵,共同构成了《呼兰河传》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是萧红文学成就的最高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本期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看客”,你怎么理解“看客”心态?
本文作者简介
李玲,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舍研究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学术讲座《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和《作家笔下的婚姻生活》,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学术讲座《冰心与中国现代文化》,并完成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专题》。
聆听上官文露解读《呼兰河传》
本期插图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cekyHEBnkjnB-0zQC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