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篇深夜游记,行如流水,一语天然万古新

2020-09-19     塞上曲

原标题:苏轼的一篇深夜游记,行如流水,一语天然万古新

人的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能够结识一个至真至性的好友,又或者说,一个知己。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桌上遇见知己,就算喝一千杯酒,都嫌少,知己一生难求,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这个知己还愿意陪你疯陪你闹。苏轼的一篇文章中,就描述了他和自己的好友张怀民深夜游玩的事情。苏轼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身上乐观和豁达的精神,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词人,通常认为他是在三十多岁以后才作词的,可他一作,就改变了整个宋代词坛。

历史上并不缺乏诗词文人,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就其个人经历来说,不是一般的复杂,但他还是能够成为一个豁达的人,这与他的个性脱不开关系。一个性情中人,兴致到了,便放声大笑,只要东西足够好吃,就是他当下的快乐,人生要是能够达到苏轼这样的境界,也不枉来人间一趟。现实生活中,苏轼这样的人才是最吸引人的,因为他足够有趣,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他能够吸引到很多的人,愿意跟他成为朋友,张怀民不过是其中之一。

公元1083年,距离苏轼被贬黄州,已经过去四年了,黄州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也就没有了后来那个乐观的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他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一个有充足的时间的人,可以尽情的去观赏美好的事物,即便是在深夜,看到美景的时候,也忍不住披衣而起。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可以说,这是一篇深夜游记,全文行如流水,犹如元好问诗中称赞的“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文章的开头,交代的是夜游的时间,苏轼被贬黄州已有四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天夜里,他正像往常一样准备宽衣躺下,看到了照入屋中的美好月色,便欣欣然的穿上衣裳,去欣赏这样美好的景色。可眼前这般美景,又怎能独自一人欣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起张怀民,便动身前往承天寺。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黄州,两人经历颇有相似,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并不与张怀民住在一起,亦是深夜,他却好像笃定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一样,没有同乐之人,便想到了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果真没有睡觉,两人便信步庭中。也许是心有灵犀,苏轼和张怀民或许在看到月光的时候,同时的想到了对方;“怀民亦未寝”这一句,或许苏轼去找张怀民的时候,张怀民也正好出门。作者没有写出,也只能让读者深思。

庭中的夜色,是这篇游记的第二层,只用短短的十八个字,就营造了一个月光狡黠,幽静迷人的夜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积满的清水中,清澈透明,微微荡漾;“水中藻、荇交横”,积水中的水藻,荇菜在水中交错;“盖竹柏影也”,原以为水中的藻荇,只是竹柏在水中的倒影。在这样的表写中,读者可以自行发挥想象:月光清明,积水清澈,月下两人行走,恍如仙境一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对月亮无人赏的惋惜。“闲人”显然说的是他自己和张怀民,更委婉的表达出作者官场失意的苦闷。而从另一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快事,此情此景下,只有两人能够领略,又展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感。这一篇小小的游记,真情实感,彷如浑然天成,无技巧中见技巧,还真不愧是千古名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dswpHQBURTf-Dn5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