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简史:数据化详解,全面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脉络

2020-09-20     塞上曲

原标题:中国古代农业简史:数据化详解,全面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脉络

农业乃文明之基石,大文明的发展路径各有不同,但都会从狩猎文明发展转为农耕文明,而农业的兴盛往往最终决定了文明的崛起。

说到农业,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明自然是华夏文明。中国的小农经济最早成熟,正因为小农经济的最早成熟,所以华夏文明才得以在诸多文明中最先成形。

下面就对中国古代农业进行总结,探究一番立国之本的发展脉络。

而对于农业的经济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分别是劳动协作形式、农业规模、生产经济关系、经济中心、农业工具、农作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劳动协作形势为小农经济模式,也就是以村庄为结构的同时,以家庭为基础生产单位,这一点在春秋战国后就已确立,之后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劳动。

而在小农经济之下的生产经济关系也就是以土地私有制为主要的一种形势。

结合农业历史的主要的六大方面,对于不同的时期会各有侧重。下面就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一,早期农业演进时期

中国古代最为原始的耕种方式即刀耕火种,而最原始的农业劳动协作形式为集团式协作,在夏商时期全面向粗放型农业经济转型。

刀耕火种时期,主要的农业工具以兽骨与石器类为主。而且在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变化在于石器耕锄的改善,参与农业生产的石器越来越多,耒耜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标志,刀耕火种时期逐渐结束,华夏文明开始使用工具开垦农田。在商周时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早期变革。

青铜冶金技术进一步发展,此后青铜农具开始作为新工具登上历史舞台。

二,春秋战国

青铜农具的出现终结了古老的刀耕火种,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与牛耕使小农经济得以出现

主要变化为:1,传统耕地劳作方式确立 。2,劳动协作方式转变为小农经济模式,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模式,家庭开始成为独立的农业单位,村庄结构完全成形,此后这个结构影响了整个古代时期的农业社会。3,耕地工具方面主要使用牛耕,商时期遗留下来的类似于“镢”之类的翻土农具仍然在使用,灌溉方式还是单纯的传统人力,不过局部水利工程有赫赫有名的都江堰与郑国渠等,除草收割工具则有铲、锄等简单工具,锄子在西周才开始出现,但铜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至于农业加工工具,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硙这样的磨面工具。

农作物方面,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传统五谷,按照汉朝给出的分类,大概有稻、黍、稷、麦、菽五种。大部分都是本土出现,或者在上古迁徙时期就已传人,其中稷是粟所衍生出来的,有些说法将大麻也列入五谷之列,而除了五谷说法以外,其实春秋战国还出现过九谷、百谷等说法,可见除了传统的五种农作物,当时的农作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

经济中心方面,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地位更加稳固,南方也出现了开发,之后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征伐百越也顺便开发了南方农业。

总之在春秋战国时代,井田制被完全打破,小农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制崛起,传统古代农业社会出现。

这个时期的铁农器大致包括锄、镰、犁镵、铚、疀、劐子、耨、耰、锹等等。这些工具确立了此后漫长历史当中农具的基本类型。

三,汉代农业

汉王朝时期,大一统社会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

耕地方面,汉代时期较为兴盛的时期耕地面积大约在57700万亩左右,而人均耕地量大概为9.68亩,平均亩产140市斤,当时汉朝稳定时期的人口大约在5959万人左右。

农业生产关系方面,汉代时期开始出现最早期的土地兼并现象,这个现象导致了汉王朝很多内部危机的发生,门阀大族的崛起与这一点也有很深刻的关系。

至于这个时期的农业中心变动,产生了四个主要的农业经济地带,崤山西部、崤山东部、龙门碣石北部、江南地区。大体模式还是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汉代的农业工具方面的改进如下:1,耕地工具方面,除了牛耕之外还出现了犁耕工具,耦犁出现,出现了二牛三人一组的耕地组合方式,还有二牛抬杠法等,与之配套的翻土工具还有西汉新出现的竹莜,汉代播种工具耧车发明,播种方面也开始工具化。2,灌溉工具方面出现了东汉的翻车(龙骨水车),一种刮板类灌溉工具。3,除草收割工具方面,基本也是改进原先的常用铁农具。4,加工工具方面,石磨工具成形,簸箕与杵臼也在汉代出现,捣米的碓机出现在东汉。

汉代时期的农作物方面,北麦南稻的局面渐渐形成,而且小麦的地位不断上升。

汉代时期引入的农作物大致有:石榴、葡萄、大蒜、黄瓜、苜蓿、蒺、蚕豆、胡桃、胡椒、苡薏。汉代时期从中原地区开始外传的农作物有:大米、邛竹、桃、李、杏、肉桂。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这个时期往往没有稳定的耕地面积,亩产量大约比汉略有降低,大约135市斤。土地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均田制度来平衡土地私有制。

这个时期的经济中心开始分散化,南方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衣冠南渡之后。

这个时期的农业工具方面大致情况如下:

1,耕地工具方面,除了传统的基本犁地方式外,北魏还出现了耙子等工具,还有窃瓠等辅助播种工具。2,灌溉工具方面,进一步改造了汉代水车,其中东汉的毕岚水车,在三国时期被诸葛亮改造为了孔明车,此外曹魏马均也对水骨龙车进行了改造。3,收割还是采取传统的割麦方式。4,出现了水碓、水磨等加工工具,南北朝的加工方式当中在磨的基础上还出现了碾。

此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亚麻与甘蔗等食品传入中原,而中原地区的小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向外传播的现象。

五,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再次统一,农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耕地面积达到高峰,大约在6.6亿余市亩范围左右,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2.6亩左右,平均亩产大概还是在140市斤左右,唐代稳定时期的人口数量大概是5291万人。

隋唐时期,还是使用均田制度制衡土地私有制,但均田制度渐渐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大运河的出现,统治王朝开始看重南北调动,江南地区不断得以开发,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提升。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力出现了一定的变革,其各方面生产工具大概是这样:1,耕地方式上,除了牛耕之外,出现了踏犁耕作方式,曲辕犁这种耕地工具出现,还有比较简易的代耕架等发明产生,长镵这样的踏田农具出现也出现了。2,灌溉方式,筒车等灌溉工具出现,灌溉工具方面更加进化。3,收割方式逐步对基础工具进行改进,拨镰、推镰、钩镰、艾收割简式工具成形。4,加工工具方面继续使用磨碾式加工,水力加工设施更加完善。

隋唐时期,引进中原地区的外传农作物有莴苣、菠菜、西瓜、莙莲、椰等,而这个时期本土的茶叶、荔枝、姜等农作物出现了向外传播现象。

六,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平均亩产达到了220市斤左右,南方耕地量稳定在36000万亩左右,而人口稳定在七千万左右,高峰时期是接近一亿的。

宋代时期对土地兼并不再抑制,而是通过国家手段制衡,促进了农业发展,不过也导致了宋代社会结构有些硬性问题。

宋代时期,南方彻底成为经济中心。

宋代的农业工具方面的状况如下:

1,耕地播种基础工具方面,进一步改进犁,甚至在犁床上加装了除草的一些装置,另外还出现了镗头等新的翻土工具,还出现了早期的秧马等水田播种工具。2,灌溉技术方面,麦田的灌溉技术进一步细致化,另外南方水田在此阶段发展突飞猛进。3,收割农具方面有芟麦器等发明。4,加工方面,仍然以碾磨为主。

宋代时期引入的越南占城稻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农产品引入,大大促进了南方水田的发展,此外胡萝卜也是这个时期传入中原的,宋朝时期的棉产业开始全面崛起。

七,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虽然短暂,但农业生产力也有提升,特别是很多宋时期的农业工具都被改造完善。

元朝时期,基本的生产关系基本较为稳定,没有新的变动。

元朝的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耘耙、耘爪、耘荡、铁塔等生产工具,有些是翻土工具,有些则是对于牛耕的一种代替。农业加工工具船磨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八,明清时期

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总算进入了中国小农经济最高峰形态。

明代耕地稳定面积在8504623顷左右,而清代耕地面积在7260000顷左右。明代人口高峰数字为两亿左右,而清代人口高峰数字在四亿左右。明清时期的农业亩产市斤为250市斤~280市斤左右。

码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的巅峰时期,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但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内部的农业社会问题也逐渐激化,而国家体制也变得较为僵化。

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一如既往的仰仗东南地区。

明清时期生产工具也有新的发展提升。

1,耕地播种基础工具方面,比如对于唐朝时期代耕架的改良,成为了新的耕地道具,是一种带动犁的传动工具。2,灌溉技术方面,除了基础的引水灌溉方式更加合理化以外,常见的灌溉工具也得到了改进。3,除草收割工具方面,种类更加全面。4,加工方面,石磨碾具等物品的普及率变得更高了。

明清时期,由于航海时代来临,许多新的种植物品流入了国内,比如红薯、玉米、菠萝、烟叶、番茄、苦瓜等。

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总体发展态势是较为稳定的,并且在稳定当中不断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总特征,工具一方面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亩产数值较为稳定,在宋之后才开始出现阶段性提升,大部分时候小农经济处于内部制衡的一种状态。虽然有自身的脆弱性,但只要社会稳定,小农经济则又回到这种相当稳定的局面当中,而这种稳定性,构成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状态。

而小农经济与华夏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正是小农经济体系决定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长期统治,也决定了华夏农耕文化的文明基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g0FqXQBd8y1i3sJwr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