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河南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宴席上,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在过去,它可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花生长于泥土,外表朴实无华,但却充满奉献精神,小小一粒,却在“煎炒烹炸”等众多烹饪手法的加持下,焕发出无限美味……
小时候喜欢爸爸讲的那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因为没见过没吃过花生,所以谜底也是爸爸揭晓的。
豫西老家祖辈生活的小村庄临着北汝河,土地虽肥沃却不多,种了主粮麦子、玉米后,就没有多余地块栽种花生这样的经济作物了。因此,在我记事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花生还是村民生活里的奢侈品。
有年秋天,外婆从汝阳大姨家带回来一小布兜花生。全家人稀罕得不得了,外婆说新花生很暴,吃多肚胀不消化。我和姐姐每个人只得到一小捧花生,剥掉的花生壳外婆也不舍得扔,还从地上捡起来,填到火炉膛里做燃料。
剩下的花生被外婆锁进木箱中保存起来。难得哪天有走亲戚的客人来,她才剥一把花生米,丢到锅中熬着的稀饭里,算是改善生活。
到了冬天,被外婆珍藏起来的花生,成了围炉烤火时,最让我惦念的吃食。
捧出一把带壳的花生,放在黑铁的炉盖上烘烤。等烤熟后,用铁夹子夹到一边,放凉些再剥开吃,那种焦酥脆香,现在想起来,依然醇厚难忘。
在粗懂中医的外婆看来,花生还是护肤神药。
小时候乡下很冷,我的手常常皴裂,甚至生冻疮,平时很疼,在火上一烤又痒痒得不行。外婆便会剥几粒花生米放进嘴里,嚼成白糊糊后吐到左掌心,然后用右手手指蘸着抹到我手背上,待晾干后擦洗掉,皮肤就会变得油腻柔润,感觉舒服些。
后来,大哥离家去江苏当兵,每年探亲回来时,总会买几袋糖果带回家。记得有种花生饴糖,剥开后软软的,粘着一层入口即化的白色糯米纸,放进嘴里嚼时,上下牙齿甜蜜得难已分离。
最难忘那种蓝白小方格糖纸包着的花生牛轧糖,糖块硬硬的十分耐嚼,浓浓奶香中夹杂着颗粒细碎的熟花生,每次吃完后糖纸都不舍得扔,摊开展平夹进书里,馋的时候取出来放在鼻子下面,闻闻糖纸上残存的那股香气。
第一次看到花生田,是大一暑假,跟着校团委到新郑下乡支教。
酷暑时节的郊野沙土地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花生,田野像穿上了一袭墨绿色长裙,裙子上点缀着无数金黄色的小花。
没想到外壳皱巴巴、样子丑陋的花生,是在这么美丽优雅的花叶下面长出来的。
我忍不住走近,弯腰想摘朵小花,却被同行村民制止了。他说:“地上的花开败后落进土里,花生棵下面根瘤上,才会结一个果。你现在掐一朵花,秋天就少收一颗花生。”
原来花生是这样得名的。
那年夏天,我们在农村住了半个月,临走时花生花开得正旺,没能等到出花生的收获季节,成了心里的一丝遗憾。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花生成了饮食中的寻常之物,吃到的机会越来越多,也就有机会品尝到不同做法中,一粒花生的万般滋味。
大学宿舍里有个开封女孩,一次寒假返校,她带了一包黄草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上面盖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红油纸,透过纸张氤氲开来的,不仅有浓浓的油痕,更有一股强烈诱人的香气。
我和室友都围过去,好奇里面是什么美味,只见同学解开十字交叉打着结的细纸绳,将一坨棕黄色正方体呈现在大家眼前,说是期末拿了奖学金,要请全宿舍姐妹们,品尝正宗老开封花生糕。
从此,香甜得有些腻人的花生糕,成了我每次去开封必买的点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毕业后留在郑州的我,冬天回老家过春节。准备年货时,妈妈让我用自行车驮一袋生花生去炒熟。
炒制花生的那户人家,在老城一条小巷子里,平日里是一家榨油的私人作坊。
我推着自行车进到她家院中,院里搭着简陋的石棉瓦棚,棚子下面用砖块垒了个大灶台,台上支着一口大铁锅,锅里盛着半锅黑铁砂,炉膛里塞着木炭,旁边还放着个小鼓风机。
我将花生卸下来称重,看店主将它们过筛、挑拣,把干瘪的、霉变的选出来,说是粉碎后喂猪,剩下那些籽粒饱满的花生,被倒进大铁锅里,小伙计挥舞着当锅铲的大铁锨,左右来回地搅拌。
锅里的温度越来越高,有些性急的花生,开始噼里啪啦蹦跳着炸响,从锅里跳出落到地面或锅台上。
炒的火候差不多时,小伙计把铁锨放到一边,拿一个大铁笊篱,将花生从铁砂中捞起,晃动几下倒进筛子里,全部捞出后,再晃动着筛子过萝,将铁砂筛到地上的大竹筐里,最后将筛子里的熟花生,再装回到我带来的那条蛇皮袋里。
时光亦如沙漏缓流。
将近30年后的今天,炒花生和瓜子、糖果,仍是河南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宴席上,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三样宝贝。
第一次下地收摘花生,是在中牟。
那年周末去同事家玩,正好赶上她父母在地里收花生,我也下地帮工。
原本想着很好玩,谁知道结结实实出了次苦力。
出花生需要一个人拿着锄头在前面刨,后面跟着的人要尽快将刨出来的花生棵收起,整齐摆放成一小堆一小堆,最后收集起来装车拉回家,架起一根木棒,甩打花生棵的根部,将一嘟噜一嘟噜的花生摘下来后摊薄晾晒,隔一段时间还要拿耙子翻翻。
这些活都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完,不然新花生水分很大,不赶快晒干的话容易发霉变质。
前几年听驻马店的朋友说,现在有了花生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500亩花生地,并且在田里就将果实和苗棵直接分离,既省时又省力。
新摘的花生适宜水煮后剥着吃。煮的时候水里只需加盐和大料,煮熟后外壳被泡涨了,里面的花生变得肥大柔软,吃在嘴里醇香面糯,一颗一颗不停地剥开吃,简直停不下来。
除了水煮,油炸花生米也是很多人佐餐、下酒的美味。
刚生完孩子在单位筒子楼住的时候,邻居是从西南政法分来的年轻教师,他的娇妻是他从四川领回来的大学同学。
一天,男孩上班去了,川妹子下厨油炸花生米,做好后端着盘子来问我:“姐吆,您看哈这是咋了嘛,我头一回炸,咋和街上店里吃的不一样撒?”
我一看盘子里的花生米,像一粒粒黑煤球,就告诉她火太大油太热。炸花生米要小火凉油慢慢炸,即便在锅里看着刚炸变色,等用笊篱捞出后,噼里啪啦像鞭炮炸响一样,余温还是会让出锅后的花生米,继续变色变焦。如火候掌握不好,稍不留心就会炸成她盘子里这样的黑老包。
苗条白皙的她,伸出手给我看烫出的水泡,娇憨诉苦道:“他说自己从小最爱吃油炸花生米,我想做好等他下课回来,给他个惊喜,谁知油锅里蹦出来的小炸弹,把我给烫伤喽。”
在河南,最常被人们拿来当作下酒小菜的,就是一碟花生米。多少老友新知,仅仅对着一盘花生米,就可以上谈天文下论地理,聊完人生聊梦想,干几瓶老酒,度白昼黄昏。
喜欢吃油炸花生米的人,可分为甜咸两大派别。花生米炸好后刚出锅,趁热加盐则焦香酥脆,越嚼越有味;趁热加糖则酥脆甜香。
而即便不加糖也不加盐,吃起来也美味无比。
最养生、最精致的吃法,是将生花生米泡发后,剥去外面的那一层粉衣,单用白白胖胖的裸花生,加生抽、糖、醋凉拌腌制,不但是降血压、降血脂的神丹妙药,还是餐桌上一道最营养可口的清爽小菜,色香形味四美,佐酒尤其出味。
在传统名菜宫保鸡丁里,油炸花生米堪称这道菜的灵魂,鸡肉的鲜嫩,配上花生的香脆,格外慰藉人的食欲。
还有河南美食胡辣汤里面,假若没有了酥香绵软的花生米,一定会少好几分滋味。而用花生轧制的花生油、花生酱,更是将花生中丰富的营养,诠释到了极致。
全国人民都知道,河南产大蒜,河南人也爱吃大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河南也是花生的主产地。其实说起来,大蒜和花生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奇妙关系。当你吃过生蒜嘴里有口气时,可以嚼几粒生花生米,其消除口气的神效,直逼益达绿箭口香糖。
在豫西方言中,花生被叫做“老瓜身儿”,其实仔细琢磨,就是“落花生”三个字被念转了音。每次吃到它的时候,都会想起小时候读过许地山的那篇文笔优美的散文。
如果真要找出一种最能代表河南人气质的食物,我觉得非花生莫属。一个个踏实勤劳、不善宣扬自己的河南老乡,正像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花生,朴实无华的外表下面,包裹着一颗颗无私奉献的内核真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丽鹿| 撰文
王小米|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