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才能看得更远更宽。
12月4日上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京召开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电视剧策划人袁锦贵,制片人侯鸿亮,导演郑晓龙、刘家成,编剧王三毛、梁振华等主创代表先后发言,介绍了电视剧项目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心得感悟。
以下为主创代表发言摘编(按先后顺序):
袁锦贵:把真实的革命历史告诉观众
袁锦贵,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三绝”系列策划人
革命历史题材是发掘中国故事的一座富矿,对于如何把这一题材的中国故事讲好,团队在创作“三绝”剧作时遵循了一个原则——要把真实的革命历史告诉观众,要把鲜活的革命历史人物介绍给观众,要把当年革命斗争的背景、情境展示给观众。
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一是要有感情,即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事业、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感情。我是失散老红军的后代,也是土生土长的闽西人,闽西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故事,给予我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激情和冲动。
二是要负责任。革命历史是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在创作《绝命后卫师》一剧时,我曾经三次到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广西灌阳、全州等地调研考察,最后确定了“聚焦红34师、聚焦总后卫、聚焦闽西儿女”的创作方向。对剧中涉及的四次阻击战的时间、地点和经过,通过采风走访,查阅史料,反复核实。
三是要去体验。已经出现的“非英雄化”“戏说历史”“解构经典”等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歪曲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损害了革命英雄的形象,这样的情况更多的是缺乏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体验。“三绝”的摄制主场景,都选择在革命历史故事发生地,虽然由于场景分散、条件艰苦,但主创人员体验更深,情境更加接近真实,创作效果截然不同。
侯鸿亮:我们从风口“降落”到了黄土地上
侯鸿亮,《闽宁镇》《大江大河》《父母爱情》《伪装者》《琅琊榜》等剧制片人
回顾我们团队(正午阳光)这些年来的创作,最核心的理念还是从创作的本体出发,不断适应市场的同时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这些创作,一方面继承自鲁剧的创作传统,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在选题上几乎涵盖了中国100多年来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百姓生活,最大程度地再现了一个世纪的集体回忆;另一方面有我们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之下电视剧选题的思考,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多元、多变的新时代生活,电视剧创作也要不断寻找更本真、更艺术的书写和表达。
在进行了上述多元化创作之后,我们在选题方面一度产生过迷茫,有过很多想法,比如曾跟着大众的注意力来到风口上,想过做科技巨头的创业故事。就在这时候,我们接到了总局布置的《闽宁镇》的创作任务。从炙手可热的高科技创业,到贫困山区的区域扶贫, 我们从风口降落到了黄土地上,土地和人民成为我们的力量源泉。
主创团队用了很多时间进行调研、采访,亲历者、受益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太鲜活了,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闽宁镇这个选题的合理性、实践性、发展性,在创作中把共情做到极致。就是 这些坚韧不拔的人民,让整个移民工程、扶贫工程得以实现,这就是我们找到的宏大命题和落地创作的交集点。
郑晓龙:以“种花”为例谈谈如何拍电视剧
郑晓龙,《功勋》《北京人在纽约》《红高粱》《金婚》等剧导演
对于如何才能拍出高质量的电视剧,以“种花”为例,我以为:
第一, 要价值观端正,要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文艺作品要对社会、对人心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要选好种子, 一个好的故事核具有内在的生命力,还要把种子深植在土壤里,一如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要扎根本土,从普通人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和汲取养分;
第三,要给予阳光雨露, 给创作者一个宽松的创作空间和有利的创作条件;
第四, 要在艺术上和技术上追求高标准,在细节上追求真实丰富。
当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会春满园,应该鼓励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多种题材的创作。最近,我正在拍摄两部电视剧,《功勋》和《幸福到万家》,都是为明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准备的献礼片。
《功勋》通过“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来讲述共和国功勋模范的故事,按照单元剧的形式来创作。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极富挑战性,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英模人物在创作上难度很大,这种创作样式以前也从来没有做过。通过阅读大量功勋人物的事迹和相关材料后,我觉得不应该把功勋当英模,而是要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人”来写来拍,才下决心接受这个任务和挑战。
《幸福到万家》由我和姚远共同执导,讲述一个农村媳妇幸福从嫁到明星村万家庄,到进城打工,到回乡创业,一路寻理、一路寻法,最后成长为新一代万家庄的带头人的故事。我们在故事中严肃地探讨了中国农村走向现代文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必定要忍受的巨大阵痛,这是一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也是一部农村新女性的励志剧。 中国有庞大的农民群体,不应该被艺术创作所忽视、摒弃和遗忘,于是我们决定自我挑战一下。
刘家成:一部电视剧可以催生一种新民俗
刘家成,《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芝麻胡同》等剧导演
没有人民情怀,是很难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电视剧精品的。只有深入群众中去体验生活,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和群众产生共情,才是电视剧创作的沧桑正道。
我最近创作了两部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对此感触颇深。一部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向阳而生》,我们团队亲自到熊顿的家中以及她生活过的地方做了认真走访,以大量一手资料完成创作。另外一部是《青山不负人》,是广电总局扶贫系列剧《石头开花》的一个单元,我们通过深入贫困地区体验生活,切实感受到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和扶贫事业的伟大意义,激发了澎湃的创作热情。
《青山不负人》中,我根据剧情需要虚拟了一个安康大集,结果安康当地受此启发,真的搞了一个安康大集,每年就按电视剧里设定的时间办,群众参与十分踊跃,对活跃当地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 一部电视剧居然可以催生一种新民俗,其价值和意义确实不可低估。
王三毛:我们编剧也需要“脱贫”
王三毛,《闽宁镇》《都挺好》等剧编剧
电视剧《闽宁镇》从启动到现在,整整一年。作为编剧,这次的创作经历又让我回到最初写电视剧时的状态。一九九二年的冬天,我三十出头,给陕西电视台写了我的第一部电视剧《秦川牛》——以全国劳模、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那时的创作方法论很干脆也很简单,扎下去,找李立科先生,找他手把手教过的农民,跟他们一块吃住行,一块干活,研究种小麦……
这次《闽宁镇》的创作如出一辙。我们从闽宁镇采访到西海固,又从西海固采访到福建莆田,深入了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徘徊犹豫,从想不通、不接受,到用双手创建了新家园。 所谓国家视野,就是要扎根在老百姓中间,才能看到老百姓真正的问题和需求,也会看得更远更宽。《闽宁镇》这部剧展现磨合和阵痛,从而展现美好的新生活。
我们编剧也需要脱贫,关在屋子假想,组织人马侃剧,是出不了有血肉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好作品,反而会让你的创作乏力致贫。 编剧就得扑下身子,扎到老百姓人堆里,看清楚他们饭碗里的稀稠,读明白他们眉宇间的喜怒哀乐,你才能写出滚烫的、鲜活的、贴近百姓的,反映时代真谛的高质量的剧作。
梁振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应当是优雅的相互凝视
梁振华,《在一起》之《生命的拐点》、《澳门人家》等剧编剧
在当代的文艺形式中,电视剧(包括网络剧)影响面最大、受众最多,是当今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承载着最广泛的人民大众对于当代叙事艺术的期望和期待。作为一名从事电视剧编剧逾十五年的创作者,我想就当前环境下创作者的自省和自律谈几个问题、几点心得:
其一,创作何为?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市场经济时代,创作者的确容易遗忘初心、心态浮躁。 创作的一切价值都需从创作本身出发,创作者的生命力从来由作品的价值来印证。而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不惟用商业价值衡量,更在于其艺术创造力和思想感染力,在于其和时代共鸣共振的关系,在于其所昭示的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美好理想。 艺术品质与市场价值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
其二,我们的艺术根基在哪里?纵观今天的剧集市场,繁荣的背后,有两类创作现象引人瞩目:第一, 借“现实主义”之名,实则抽离了现实感和历史感,悬浮架空;第二,便是似乎大家都在谈如何尊重原创,但不少制片机构和创作者热衷于跟风、模仿、照搬、复制, 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走捷径。
其三,文艺创作者如何面对文艺批评? 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之间,应当是一种优雅的相互凝视,是不乏默契、彼此尊重的工作碰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创作者应当有这样的胸襟,坦然直面各方批评与建议,以敬畏之心不断完善自身创作的方向与格局。
广电总局今日会议传递重要信息:19个环节上百项任务对电视剧全流程“质管”
轮值主编:依梧
编辑:剑齿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