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原著作者陈彦:我们都是“装台人”,时不时也会唱主角

2020-12-09     文娱头版

原标题:专访原著作者陈彦:我们都是“装台人”,时不时也会唱主角

生活,美得很!

“我装台这活啊也是搞艺术,咱给人真正搞艺术的把台子预备好了,该人家露脸了咱就撤。你细想,人不管弄啥,其实都是给人装台呢。”

中年男人顺子登着破破烂烂的三轮车,载着“半路”妻子素芬,穿过种满梧桐、光影斑斓的老街,而背后的远景是现代化大都市西安……

近日,讲述平民生活故事的电视剧《装台》播出,该剧根据陈彦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镜头对准了以刁顺子为首的舞台搭建者的真实生活,讲述一群普通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对话《装台》原著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看看他眼中的剧集成色如何,《装台》的故事又是怎么创作的。

《装台》原著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陈彦

0

1

装台,是个啥?

看到剧名,许多人心里犯了嘀咕,啥是装台?

装台人其实就是幕后人,为别人搭台,让别人上去唱戏,唱主角”,陈彦解释,过去演出舞台的装台活儿,基本都是演员、舞美队自己干,后来舞台越来越豪华,灯光布景越来越讲究,甚至真山、真水、真汽车、真飞机都上去了,装台就成为一种很重的活儿,有的戏装一次台甚至要几天几夜,这就催生了一个新型职业:装台。

“这活儿甚至得颠倒黑白,基本都是晚上整夜干,我是写了自己熟悉的生活”,陈彦说,因为曾经在文艺团体干了几十年, 与装台人打了几十年交道,看到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己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开始了《装台》的小说创作。

回到剧中,年龄47岁、有着三段婚姻的刁大顺,带领一群精壮汉子在西安从事装台工作,而生活却处处“刁难”着他:工作中,“兄弟伙”辛辛苦苦干完活,付钱的人忽然“失踪”;家里,新讨的媳妇素芬与前妻生的女儿菊势如水火,争吵不休、鸡飞狗跳;大环境中,城中村的变迁发展与秦腔团的没落挣扎交叉并行,影响、改变着身处其中的人们…… 城中村的生活如同交响曲,奏出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装点着装台人们的“城市梦”

其实生活中我们都是装台人,给别人装台,但不时自己也会唱唱主角。装台与主角是一种人生的互换关系,包括这些装台工,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也都担当着主角的任务”,陈彦说。

事实上,刁顺子是有一群原型人物的角色:靠双手挣每一个铜板,养活一家老小,不越过社会法律红线的普通百姓。“ 顺子温暖、厚道、隐忍、包容,但为了讨生活,他有时不免也有些小狡黠、小套路,但骨子里是一个有巨大担当的人”,陈彦说,顺子不仅担当着家庭,也担当着比他更弱势的人。比如,他虽然不是什么大老板,但当一帮装台工觉得“顺子哥人好”而跟在他身边时,也无形中让他负起了“家长”的责任。

剧中的男主角——张嘉益饰演的刁大顺十分有特色,中年发福、一脸疲惫的他,有劳动者的厚道与小市民的圆滑,充当着装台工人们心中“大兄弟”的角色。

对于张嘉益扮演的“装台人”形象,陈彦说:“他已然是西安城中那成千上万个‘蹬三轮’讨生活者之一,是我心中活着的那个刁顺子。他非常真切、自然、质朴、深邃地演绎了这个小人物,不会为“小我之美”去“刻意偶像化”的。”

0

2

秦腔,吼个啥?

深夜打开《装台》,看得人总是会有点饥饿。

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陕西小吃,在锅里、碗里“快活地”翻滚着:炸油糕、裤带面、坨坨馍、肉丸糊辣汤、腊牛肉夹馍、麻酱凉皮、灌汤蒸饺、八宝稀饭、臊子面、羊肉泡馍……

三个字,美得很!

剧中,不仅城中村里生活如沸、四处飘香,三秦大地人们,也说着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比如喊女儿为“女子”,打趣人为“哈怂”,对美好生活的赞扬是“美得很”……

再看看该剧的班底,“顺子”张嘉益、“素芬”闫妮、“刁大军”尤勇智、“铁扣”孙浩、“大雀儿”姬他等演员,原著作家陈彦、编剧马晓勇等,也都是“老陕”——西安人。

从极具地域性的民俗,趣味“陕普”台词,陕西味道的配乐(如黑撒的《陕西美食》),到陕西制作班底,可以说,十足的陕味,是《装台》的鲜明特色,犹如陕西美食一样给银屏带着地域化风情。

对于在创作中如何打造“陕味”,陈彦说:“ 我并没有刻意,但陕味就在其中,这就是生命印痕。那里的山川风物、人情事理已把我形塑成这个样子,你一下笔说话,就可能被人发觉你的‘地域特色’”。陈彦认为,作家是哪里人就会打上哪里的烙印,挥之不去也抹之不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都包含在语言中,而母体语言的一切质感,在牙牙学语时就已反复储存,并不断加强记忆。

像是秦腔一般坚韧而富有生命力,可以说《装台》的故事与人物,拥有温暖的现实主义底色。

“‘主角’的一切高光时刻,都需要他们‘装台’照亮”,陈彦说:“中国有14亿人,一些人和刁顺子一样是要靠肩扛背驮来谋生的,他们表现出了一种生命的真实与温度: 生活是艰难的,日子是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镜头和机位对准他们。”

为什么现实主义创作有力量?因为对准了鲜活的生活。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思考,陈彦说:“其实就四个字:生活、真实。 生活是基础,真实是生命。”

他认为, 创作者需要深入勘探生活的原浆,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概括力,把所认知的现实,用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实题材创作尤其不敢扎堆挤热闹,你不熟悉就不要去碰它。要碰,就要扎进去弄明白。是深入扎进去,而不是做‘扎根’状。”此外,现实题材创作更需要有历史意识,这个历史就是传统与未来对当下的多角度、多维度透视、折光。

在《装台》影视化改编过程中,陈彦与编剧马晓勇一边沟通,一边吃了很多顿羊肉泡馍。

我最近也在追剧,给了我很多惊喜”,他说,文学转化影视,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可能会有人不满意,但我满意了——电视艺术是另一门艺术,在转化中需要符合其创作规律”。

主编:依梧

作者:Siberia

编辑:咖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aIvSXYB2uKmW_kOpO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