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铁杆尉迟恭的幸运和不幸:暴揍王爷没事;名字被叫错千年

2021-01-22     老衲侃春秋

原标题:李世民铁杆尉迟恭的幸运和不幸:暴揍王爷没事;名字被叫错千年

当年,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可以罗列出一大长串名字。

如果单以武将来论,谁和李世民的关系最近?那自然是尉迟敬德和秦琼了。

他们俩人在初唐的武将中,武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也是最能替李世民冲锋陷阵的骁将。

李世民前半生的戎马生涯,是从死人堆里头趟过来的,那时候的他从来不知什么叫害怕。

可是当了皇帝之后,养尊处优,在温柔乡中一待,居然变得胆小起来,有时候夜里惊惧,睡不着觉。

皇上老失眠那可是大事了,得找两个武将来宿卫,保护皇上才行呀,于是就选中了秦琼和尉迟恭,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他们的信任。

后来这俩人逐渐的演变成了门神,一下子给封神了。他们俩后来都成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虽然都是功臣,但排名却差别很大。尉迟恭排名第七,是战将中排名最高的,秦琼却排在了最后一位。

俩人武功难分伯仲,战功几乎差不多,为何排名相差这么多?

关键是尉迟恭救过李世民两次命。

第一次是秦王和王世充的洛阳大战。

一次,李世民涉险到敌营去搞侦查,不料引来了敌方猛将单雄信。

李世民一看单雄信领兵前来,拿出大白羽箭开射了,不一会就射倒好几人。

可是单雄信一直紧追不舍,快马一下子就窜上来了。李世民一看,连忙瞄准他,大白羽箭带着风声就射过去了。

要是射一般人,必然百发百中,可是对单雄信来说,就没用了。

一看利箭射来,单雄信举起马槊一档,箭射在槊刃上,迸溅出火星来。

李世民一看没有射中单雄信,连忙想再次搭弓射箭,可是单雄信哪能再给他出手的机会,马槊一挺就冲上来了。

此时的单雄信一心要桶这位秦王一个透明窟窿。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尉迟敬德跃马前来,大喝一声,将单雄信挑落马下,然后将他的名槊寒骨白空手夺去,一下子折为两段。

“单雄信…… 尝与秦王卒相遇,秦王以大白羽射中刃,火出,因为尉迟敬德拉折。”
(《酉阳杂俎》)

第二次救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死李建成之后,单骑去追赶齐王李元吉。

谁知他没注意,在路过树林时,骑在马上的他被树枝一挂,掉落马下。

李元吉一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遂回马来到李世民面前,抢过弓箭,用弓弦勒住李世民的脖子,李世民顿时窒息的喘不过气来。

如果再待两分钟,历史上就不会有以后的唐太宗存在了。

又是这危急时刻,尉迟恭飞骑赶到 ,只见他大喝一声,李元吉一看自己平日里最怕的尊神来了,吓得撒腿就跑,虽然他跑得很快,但是也没有尉迟恭的箭快,一箭就让他去找大哥李建成了。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如愿当了皇太子,论功行赏之际,由于尉迟恭居功甚伟,李世民便把齐王李元吉府邸的全部财物,一股脑赏赐给了尉迟恭。

一次,李世民摆下酒宴,要和众臣子联欢,尉迟恭自然在被邀之列。

当他来到席间,看到有人坐在他的上首,感觉非常的不爽,脱口便问对方:“你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功劳,居然抢了我的位置?”

李世民的堂弟任城王李道宗紧挨着尉迟恭,一看此情形,赶忙过来劝慰,谁知道正在气头上的尉迟恭竟然一点不给面子,一拳招呼过去,差一点把李道宗眼睛打瞎。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皇帝的宴会出现这档子事,眼看宴席被尉迟恭给搅了,李世民十分恼怒,拂袖而去。 

要按一般情况,像这样搅闹御宴的行为,摊上一般的皇帝,尉迟恭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只按“藐视皇权”一条,也会被抄家了。

但尉迟恭遇到一个明主,事后李世民把尉迟恭叫过去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并没有处罚他。

尉迟恭也明白了,当年他救的是秦王,如今李世民是皇帝了,如果再居功自傲的话,就会变成一只鸡,被李世民给杀鸡儆猴了。

所以后来收敛了许多,晚年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颐养天年,随后得以善终。

这不得不说是尉迟恭的幸运。

但是好事并不能让一个人独占了,所以,尉迟恭也有自己的不幸。而且这个不幸还是个大不幸。

我们说古代的战将,拼了老命建功立业,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青史留名。

可是据1971年的考古挖掘,尉迟恭的墓志铭上写着:“公讳融,字敬德”。

也就是说,他的真名叫尉迟融而并不是尉迟恭。

可是正史《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善阳人”。

是尉迟恭后来改名字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从来就没有提及呀。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被人们给叫错了名字。这一误读,就是上千年。

这么说来,尉迟敬德冒死挣来的功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岂不是亏大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也算是一个极大的安慰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 《资治通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8ZAK3cBDlXMa8eqy5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