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乾隆朝的元宵节充满了雅趣?因为有纪晓岚这个大活宝

2021-02-26     老衲侃春秋

原标题:为什么说乾隆朝的元宵节充满了雅趣?因为有纪晓岚这个大活宝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它还有许多别称,诸如上元节、元夜、小正月、元夕或灯节等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一,起源于民俗。上古时期,民众在正月十五时,到乡间的田野上,手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

其二,源自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就是说新的一年里,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其三,汉文帝平息“诸吕之乱”后,深知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节日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

到了唐玄宗时期,由民间的庆祝一跃而成为了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下有了官府的支持,节日更加热闹起来。

元宵节这一天,也由汉朝时期的休假一日,增加为唐朝时的三日。到了宋朝,更是将假期延长到五天之久。

一开始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后来到了明清时期,许多地方又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的民俗表演,丰富了节日的内容。

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清乾隆朝,到了元宵节这一天,皇上要和众位大臣们一齐庆祝节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来。

清代的郎世宁做过一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画作把乾隆皇帝与大臣们欢度元宵节的活动,描绘的是活灵活现。

所谓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少不了的流程。

据《清实录》记载,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准备元宵节后进行他的第四次南巡。

他们头一天在宫里过完元宵节,第二天一早,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同行的有皇太后,还有皇后、令贵妃、庆妃、颖妃、荣嫔等。

行走了一天,正月十六日当晚到达了黄新庄。

乾隆先是带领大臣、宫眷到看灯楼看烟火,观完灯之后,茶膳房送来了元宵。乾隆用五谷丰登珐琅碗先吃了一品元宵,然后又赏给随行的大臣们元宵28盒,每盒8碗,共计224碗。

走到路上都不忘吃元宵,可见大家的喜爱程度。

元宵节期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目,就是猜灯谜。

乾隆皇帝的汉语功底十分深厚,他对自己的文采十分自负,一辈子做了 43584 首诗,几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诗》了。

所以,乾隆朝的元宵节充满了雅趣。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

君臣一伙左瞧瞧右看看,对五颜六色的宫灯赞不绝口。

不时看到一条灯谜,君臣猜起来。

但民间的灯谜都比较通俗,所以一会就猜中了好几条。

谜语太浅显易懂了,乾隆觉得不过瘾,扭头一看,大才子纪晓岚在那里正抱着大烟袋在那里腾云驾雾呢,于是唤他过来:“这些灯谜都太简单,你出个灯谜,让大家猜谜,如果大家都猜不出来,朕重重有赏。”

就玩弄文字来说,纪晓岚在乾隆朝自称第二,绝没人敢称第一。

接到圣旨后,他猛吸一口烟,尼古丁一刺激,马上来了灵感,于是在花灯上写下他的谜面:

上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谜底是上下联各打一个字,并且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词语,词语的内容还要和元宵节有关。

灯谜一出,一下子难倒了众位大臣,大家在那里抓耳挠腮,憋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

不光大臣们有些摸不着头脑,就连颇为自负的乾隆爷,也给弄了个稀里糊涂。

冷了半天场,纪晓岚看大家都猜不到,只好率先打破沉默了。

只见他清了一下嗓子,恭敬地说,其实皇上已经知道谜底了,之所以不说破,是为了给臣留个面子,好找借口赏赐微臣罢了。

皇上刚才说的什么?众大臣听了之后还是很迷茫,但乾隆已经恍然大悟了,笑眯眯地点了一下头。

纪晓岚看到乾隆那洋洋自得的样子,知道皇上已经猜出来了,那就抖搂谜底吧:“大家想想,上联一边是青,自然不是黑也不是白,红黄更不是;另一边是犭,可以组成狐狼猫狗,但又什么动物都不是,是不是暗合一个‘猜’字。下联既不是诗,也不是词,更不是论语,虽然很短,但奥妙无穷,当然似‘谜’一样了。上下联谜底组成‘猜谜’一词。”

经纪晓岚这么一解释,大家都恍然大悟了,纷纷夸奖纪大烟袋高才,更是赞颂皇帝的聪明绝顶。

乾隆爷当然领受了这些恭维,高兴之余发话了:“我猜中的不算,众位大臣都没有猜出来,这个赏赐还是要给的。”

于是赏赐了纪晓岚几捆上好的烟叶。

一个得到了实惠的物质奖励,一个受到群臣的吹捧,君臣俩都不由自主地飘飘然起来。

显然,这个元宵节,就是他们君臣俩人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f6N3ncBMMueE88v9P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