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春节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春节”这个称呼却是个新生事物

2021-02-11     老衲侃春秋

原标题:农历的春节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春节”这个称呼却是个新生事物

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分别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影响最大、最富有特色的,当属春节了。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有“春节”这个节日了,不过不同时期,名称叫法不同;同时过节的时间也不一致。

历史上的“春节”,有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多种叫法,唯独没有“春节”一词。

节日的时间呢,随着朝代的更替,也有所变化。

在夏商周朝,夏朝规定农历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农历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而到了秦始皇时期,他又规定十月为第一个月。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最流行的历法一共有六种,分别为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觉得中国前朝历法比较乱,遂责成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规定将春季的一月一日为岁首。

这个时间规定,虽然在后来极个别朝代偶有变更,但主流上来说基本上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民国成立。

关于古代的节日日期,历代史书上都有记载:

“ 汉家行夏正。”(《汉书·谷永传》汉·班固)
“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晋书》唐·房玄龄)
“春秋诸国,皆用夏正。”(《史通·模拟》唐·刘知几)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梦粱录》宋·吴自牧)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此时世界已进入到现代社会。当时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普遍使用格里高利历,即公历纪年法。

为了和世界接轨,民国政府决定使用公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就通电各省,政府一律改用阳历纪年,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就这样,公历的元月一日,就成为今天我们惯常所说的“元旦”。

当时的政府提倡使用公历,但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老百姓不愿割舍。

于是形成这种奇怪的现象,政府的工作休息都按公历执行,“元旦”例行放假;老百姓则我行我素的过他们的阴历,过自己的“元旦”。

这么一来,岂不是一年之中有两个“元旦”了?这样大家很容易将公历和阴历混淆了。

没办法,1914年1月,当时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给总统报了一个方案。

他的方案是这样,为了照顾民俗,一年中的阴历定为四个节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当时的总统是袁世凯,只采纳了阴历的元旦为春节的说法。

就这样,政府规定,今后以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从此,“春节”一词才固定下来,我们沿用至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qap0XcB8MnI47Ijzy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