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武汉?在这里,预见未来城市的模样

2019-07-13     湖北楼市资讯

城市,我们学习、成长、工作、发展、生活的地方。最近一篇微信文章《什么是武汉》爆红,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人,欣喜又自豪。什么是武汉,这就是武汉!

可武汉为什么是武汉?抑或说武汉为什么有今天?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但仍感意犹未尽,没有说透。

武汉为什么是武汉?为什么武汉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武汉已形成了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能较好融入国家乃至世界的生态系统之中。

NO. 1|壹


城市是人类的集中聚居地。一般理解,这里有住宅、有街道和交通,有商业、有餐饮、有教育、有医疗、有办事机构、有公共设施,当然还有产业。没有产业,或者产业很弱的城市,只能是消费型城市,或许有特色,但难以发展壮大。

对于武汉,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等于缺少支撑站立的脊梁。何况,以武汉之区位,还承载着引领湖北全省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汉,不能不发展产业,不能抱残守缺而不思进取。

发展产业,必然带来城市格局的变化。



武汉张之洞博物馆


清末,张之洞在武汉主持的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促进了武汉三镇的功能分区,加强了三镇联系。昔日的武昌、汉口、汉阳得以真正合三为一,成就大武汉。

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开启了第二轮工业化浪潮。因深受苏联影响,所以在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上,继承了苏联特色的古典主义理念。这种理念根除了西方自由、无序的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混乱,同时强调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生产性。

最典型,也让武汉人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红钢城。那个时期,许多个“红钢城”分布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出生、上学、工作、婚恋、看病、购物、居住、活动、养老……活脱脱地一个独立社会,包圆了人们的生老病死。这,大体就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产城融合。



红钢城里的老建筑


但这种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规模较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红钢城和武汉其他城区通过一条和平大道单线联系,辅以一条长江航道。仍有很多未能居住在红钢城的职工,需要坐通勤车长途奔波。由于系统小,商业难以发达,红钢城人常常得转车、转船去汉口。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红钢城这种小生态的产城融合,事实上很快被摈弃。

然后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像摊大饼一样,越来越大,无序,混乱,割裂。不是没有城市规划,而是规划赶不上变化。

这不是武汉独有的,几乎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在其壮大过程中,都得过所谓的城市病。



日本东京的地铁也曾经挤成这样


产业发展后,需要用地。选在主城边缘,这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一则可以就近享有主城丰富的城市配套,二则也能让企业员工不至于太过奔波。这种模式和红钢城自建小生态系统不同,是一种依附于城市既有生态系统的模式。城市就是这样,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包裹,层层壮大。

产业新城紧贴主城发展,迟早有一天,主城的生态系统带不动新城不断增长的需求,由此也带来一系列交通、环境、居住、治安、教育、医疗等“城乡结合部”问题。

怎么治好城市病?先进城市的经验是:跳出主城,另辟新地,打造完全独立于主城的卫星城、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和副中心,自建一套生态系统,同时又和原有主城生态系统紧密关联,互有分工,互为支持,共同构筑一套更大的生态系统。



雄安新区规划


我们可以从通州、雄安这两个地方一窥究竟。

通州,最早是作为缓解北京城市压力的“副中心”;但近几年,随着区域规划不断调整,以及实现京津冀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现在的通州,或将会成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新北京”。

而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更为特殊,它不仅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落地,还承担着探索中国未来生态环境与产城平衡发展的历史重任。

武汉则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三中心、三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作为“三武汉”区域中发展最快的光谷,通过3年时间,在促进产城融合、打造新城生态系统方面,完成了大量示范性工作。在光谷,我们几乎就可触及未来城市的模样。



光谷中心城效果图


光谷按照“一轴六心”进行空间布局,形成现代服务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未来科技城、智能创造产业园、光谷生物城、东湖综合保税区、中华科技产业园和光谷中心城8大产业片区。其中位于光谷地理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光谷中心城,将成为光谷城市核心,也即网友戏称的“宇宙中心”。光谷原来的中心——鲁巷,则作为光谷的副中心,成为光谷连接武汉主城的“中转站”。

光谷东迁,避免了产业膨胀所带来的“主副城融合”困境,在原有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要素的基础上,又给产业腾飞预留了必需的土地要素,具备了独立打造城市生态系统的条件。

NO. 2|贰


6.4万家企业,其中1848家高科技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还有长飞、烽火等百亿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138家。

这是2018年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上,关于光谷的一组数据。

而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入驻光谷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7.6万家,而且还以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81家的速度在飞速增长;高科技企业超过2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落户93家;互联网领军企业,有60余家设立了第二总部。



光谷广场璀璨星河即将问世

按照光谷518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算,不考虑原有的产业,及绿地、公园规划用地等因素,平均每平方公里,挤着146家企业。

企业进来了,产业发展了,城市功能也要跟上。

2015年7月21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从珞喻路546号,搬迁到光谷中心城的高新大道777号。短短4年时间,沿高新大道,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光谷同济医院、光谷国际人才港……一大批公共设施已然挺立,目光再向外延伸,湖北奥体中心、国际网球中心、驿山高尔夫球场、省妇幼光谷分院、光谷国际医院、光谷外国语学校、二妃山生态体育公园、九峰山森林公园、豹子溪生态长廊、新月溪公园、奥特莱斯、永旺、大悦城……体育、健康、教育、公园、商业设施,应有尽有,而且档次不凡。



湖北省科技馆效果图


光谷大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而在一些小的关键节点上,浓缩精华、堪称示范的小生态系统也在形成。比如,产城综合体。

产城综合体,顾名思义,既有商业综合体的形态和功能,又有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的内涵和灵魂,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

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产城综合体发展至今,所经历的四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为工业园区。是以优惠土地、周边廉价劳动力和优惠税收政策等要素,吸引企业入驻,这就是产城综合体的雏形,目前还能在县域经济体内看到它们的身影。

第二种形态为产业园区。园区采用以核心产业搭配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模式,驱动核心企业发展的模式,这类产城综合体主要容纳制造业企业。

第三种形态为总部式产业园区。它主要以总部经济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才、研发、咨询、培训、技术和金融等服务,符合当下内生动力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

第四种形态即为智慧园区,代表着产城综合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该形态除了融合前几种形态的优点,在5G即将到来,大数据产业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智慧园区更加注重硬件和软件的智慧化、可视化。

此外,该形态强调形成产城融合的生态圈层,以核心产业为依托,以确保产业集群能正常、有效运营为目的,实现产业、商服、地产协同发展的城市功能综合体,即产业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彼此融合。

作为宇宙中心的光谷,必定要有能与之匹配的世界级产城综合体。

产城综合体,需要打造商业综合体的能力,也要具备吸引产业聚集的实力。在光谷,由中建三局投资倾力打造的中建科技产业园(中建•光谷之星)以5A甲级写字楼为核心,汇集十大城市级配套,通过智慧运营和产业服务,构筑产城融合生态体系。目前,园区已有中建三局总部及旗下6家专业公司入驻,还有数十家行业领军企业即将入驻。



中建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作为综合体部分的配套,除了满足园区企业需要,中国建筑科技馆、光谷之星商业街、市民运动中心、市政艺术公园、空中花园、万豪酒店等,还能服务光谷、武汉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旅人士和游客。



光谷之星商业街实景图


NO. 3|叁


中建科技产业园(中建•光谷之星),是中建三局投资“中建之星”和“中建产业园”双品牌联动的首个产城融合项目。它位于光谷中心城、武汉自贸区双核心区,北靠驿山,南临高新大道,地铁11号线双站直达,占尽天时地利。



中建科技产业园一线公建效果图


园区占地650亩,总建筑面积109万平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团队规划设计,融合中国传统合院理念于现代建筑体系之中,一线公建全长580米,高90米,气势恢宏;整个园区呈合院布局,各个配套功能区又自成小合院。最精巧的是写字楼,每三层设置一个挑空超12米的立体合院,融自然、文化于办公空间,独树一帜。



写字楼立体合院效果图


作为区域热点,项目基本建成,可远观,亦可近赏,绝对的世界级地标,成为全国性热点,完全具备条件。徐sir为此也曾写过很多文章:




中建科技产业园写字楼群组实景图

《如何躺赢大光谷崛起的红利?》,告诉人们,如何打开光谷置业的终极秘诀;

《当光谷叩响世界之门,看中建如何靠地标解锁?》,描绘了中建科技产业园,如何以世界级地标,致敬光谷发展30年;

《凭一己之力撬动区域发展 在武汉没有其二》,讲述了中建三局选择光谷的历史使命。

中建科技产业园,不仅仅只是引领光谷产城综合体的发展方向,还将“筑巢引凤”打造世界级建筑科技产业园区,承担光谷产城纵深发展的探索重任。

如何打造世界级的总部经济产业园?

中建科技产业园(中建•光谷之星),将聚焦建筑科技、设计研发、金融资本、产业服务四大领域,以中建三局为核心,汇聚产业旗舰企业总部入驻。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城市级配套产城融合示范区、建筑科技产业总部高地、设计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和金融资本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四大目标。



园区目前已经入驻的企业


只是闪亮的产业聚集和综合配套,还不足以形成产城融合的生态,中建科技产业园(中建•光谷之星)的杀手锏是:智慧运营和产业服务。


得益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园区除了设有线下的公共服务中心外,还在线上打造“中建智慧星云”App,基础设施管理、企业服务、党群服务、社群服务、商业服务全部上网,为用户提供70多项便利功能。此外,园区还采取BIM可视化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了解整个园区的运营情况。

产业服务方面,除了基本的五大行标准物业服务,还引入金融资本服务、行业协会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政务服务等,为入驻企业和员工提供全方位的贴身服务,让企业专注主业,安心创业;让员工专业工作,无忧生活。

写在最后:

武汉置业,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这里想说两个建议:一是光谷发展势不可挡,因为光谷科技创新实力就是最大的王牌;二是选择“强势股”,投资房产如同炒股一样,选对了行业还不行,还要选行业龙头,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中建科技产业园就是这样的龙头(中建三局位居湖北企业百强第二,年营收超2000亿元)。

据了解,中建科技产业园主推500—5000平米多样办公空间,还有57席独栋商墅,以及高端公寓产品,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选择投资标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eFMBWwBmyVoG_1ZnR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