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一线城市沦落到中国四线城市,这座城市仍保留着骄傲

2019-10-30     旅游看开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幻无常。在过去的一千时间内,上海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而地处中原的另一个城市——开封却失宠了,从北宋东京城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一举沦落为中国的四线城市。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只有那座铁塔还保留着开封旧日的荣光。但实际上,开封这座稍显破旧的老城依然有着令人骄傲的地方。毕竟,仅仅因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重新将开封打造成一座文旅之城,而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成语典故名城等传统文化的厚重一面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先说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梁城(今开封)附近就诞生了许多成语故事,比如"杞人忧天"、"五十步笑百步"等等。到了北宋,由于朝廷重视读书人,且市民文化如说书等也十分兴盛,两者交相影响下就造就了成语繁盛的局面。

比如,"德高望重",是因为当时著名大臣富弼对外可以劝说辽国放弃割让的北宋国土,对内能够救助黎民百姓,后来被司马光成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再如,"拍马溜须",传说是因为奸臣丁谓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对其胡须大加赞扬。寇准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后来,溜须与拍马就合成了一个成语。

还有,"一笔勾销",出自庆历新政。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在官员名册上一笔笔勾销办事不得力的地方官姓名,换上能干的官员。后来意思发生了变化,用来比喻一切完全取消或者再也不提往事的含义。

诸如此类的典故还有很多,使得开封市登上了"中国成语典故名城"的宝座。

再说书法,自古以来开封就有书法艺术的良好基因。东汉蔡邕,陈留人(即今开封),他书写了中国第一石经——《熹平石经》,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经学领域的巨大变革,其书法之一绝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求学者的认可。此外,在书法学上,有一门"飞白体",相传也是蔡邕所创,唐宋时许多大书法家尤善此道。

北魏时,魏碑之风盛行,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郑道昭被尊奉为"北朝书圣",留下的"云峰石刻"被称为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之一。

北宋时,东京城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宋徽宗以及苏、黄、米、蔡等书法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甚深。

现如今,开封市书法更是进入兴盛时代,涌现出一大批饮誉当代书法界的知名书法家,如王宝贵、桑凡、李逸野、王澄、周俊杰、陈国桢、胡秋萍、刘兆英、赵振干、尚仁义、张富华、宗致远、赵鉴钺、王若愚、张本逊、刘梦璋等。并于2008年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的荣誉称号。

虽然经济地位跌落,但在传统文化的厚重方面,开封依然保留着自己的骄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ViWO24BMH2_cNUgSa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