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板年画,兴盛于北宋初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8-03     旅游看开封

原标题:朱仙镇木板年画,兴盛于北宋初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属于中国民间艺术,也可以当做民间工艺品。清光绪年间,年画正式命名,并且在中国农村老百姓家中屡见不鲜。现在新年,年画成了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的一种装饰画,寓意吉祥平安。

其中,有一种年画用木板制作,称为“木板年画”。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木板年画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诞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2006年5月,朱仙镇木板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北宋初年,东京(开封)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大量商人涌入京城,商业极其发达,大街小巷一片繁荣景象,朱仙镇木板年画就在这样的兴盛氛围中发展起来,销量盛况空前,甚至宋朝宫廷都在开办木板年画作坊。

木板年画来自于民间,没有文人画的秀气,相反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形象古朴生动,雄浑深厚的艺术特征。

在工艺上,木板年画采用木板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朱厚。其中年画的颜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多使用暖色,如丹红、木红、桃红、槐黄、桔黄等,显得热烈奔放。

在构图上,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内容取材大多是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画中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人物从不打红脸蛋,看起来自然温和;中国传统文化多把老虎画成黄老虎或者红老虎,而朱仙镇则画成“黑老虎”,并不拘于传统手法,而是进行了发展创新。

在制作上,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首先选用上等坚实的梨木进行刻版,刻前先用植物油涂于木板表面三到四遍,自然凉干后,再用顶沸的热水冲洗。然后用特制刮刀刮去木板表面浮油,艺人称之为“熟版”。木板雕刻工具早年多为自行制作,有刻刀、净缝刀、文章锉、巩锉、刮刀、铲刀、敲锤等二十余件。后来,雕版师傅也在使用成套的专用雕刻刀。

其次,用草制圆锥形色刷进行刷色,一色一刷不能混用,高档年画与神像画人物之眼眸、胡须、服饰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达九遍。普通年画以黑、黄、红、丹、绿、紫六色, 先淡后重,依次套印而成。最后,画印好后需停几个小时使颜色“吃”入纸内。晚上再 “晾”,晾要恰到好处,方可完成。

朱仙镇木板年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极具收藏价值。朱仙镇木板年画作坊最多时候达到过300多个,年产量高达300万张,远销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

只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批量低价木板年画涌入市场,对传统木板年画造成很大冲击。长期下来,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低价木板年画与传统木板年画的不正当竞争,会使传统木板年画遭遇市场危机,难以立足,这也是当前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主要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LKs3MBd8y1i3sJUQ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