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御史,四代五翰林",河南独一份的商丘陈家大院长这样

2019-09-29     旅游看开封

有人说,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就差了点火候,只能排到全国第二。这主要是因为河南是"兵家必争之地",饱受兵火的摧残。即便如此,河南一些地区的地上建筑也是颇有一番看头。

比如商丘,号称"城摞城"和"水中城"的归德古城,虽然明清之前的古城深埋地下,但也有明清以来残留的侯氏庄园、穆家大院、陈家大院,从这些建筑中可以依稀看到商丘大族旧日的辉煌。

商丘人常说:"沈宋侯,叶余刘,还有高杨在后头",这是关于八大户的民谣。其后则是"陈家占个脚指头",但这个脚指头也是挺大的,让陈家排在"陈、蔡、穆、柴、尚、孟、胡"等七大家之首。

商丘陈氏,是从江苏宜兴迁过来的,源于明末陈贞慧一脉。南明时,有所谓的"四大公子",即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四人,大多是高官之子。

其中,商丘人侯方域祖父曾做过太常寺卿,陈贞慧父亲曾做过吏部左侍郎,两人相交莫逆。之后,侯方域与陈贞慧因为世交,往来频繁,侯方域之女和陈贞慧之子陈宗石还定下"娃娃亲"。不过,陈贞慧死后,宜兴陈氏衰落,14岁的陈宗石遂迁往商丘投奔侯氏。

虽然,当时侯方域也已经离世,但古人对于这种约定还是十分重视的。侯方域夫人常氏不仅收留了陈宗石,请名师为其讲学,还遵守前约将女儿嫁给了他,并将侯氏东园作为嫁妆送给了陈家。这或许就是现在小说、影视剧中的"屌丝逆袭"、"穷小子迎娶白富美"的桥段吧。

从此之后,侯氏东园变成了陈氏东园,陈家在商丘有了立足之地。而陈氏的兴起才刚刚开始,先是陈宗石中了进士,做了京官。接下来,陈宗石的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俩也双双做了御史。自陈宗石迁往商丘,连续四代出了5个翰林,遂有"一门双御史,四代五翰林"的美誉。

以陈宗石为一世祖计算,到第七代,商丘陈家男丁不过60多个人,却出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官员,最低的官是七品知县,最高的做到二品巡抚,说是"官僚世家"也不为过。

据说,最兴盛时,陈家大院大约有近200间房子,占地面积1万多平米。大院是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曲径通幽,并无墙垣隔绝。现存有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青砖铺地,绿草如茵,显得古朴而又静谧。

或许,没有侯家的鼎力帮助,就没有后来陈家的繁盛,也就没有现在的陈家大院,人生的际遇真的是难以捉摸。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Antf20BMH2_cNUgsZ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