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将畏敌如虎,最终全军覆灭

2019-12-25     朝阳阿力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万历47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决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

萨尔浒大战,明军四路合击努尔哈赤,其中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率领南路大军。但是,这一路明军在努尔哈赤方面看来,从始至终形同幻影,几万人马无声无形。努尔哈赤自己率领四千人留守都城,象征性地防范南路的明军。这样的决策不可思议,要么是努尔哈赤智谋过人,另一种可能却很简单、很可怕,那就是他干脆从一开始就知道明军的布置。

明初疆域图

实际上,按照杨镐的计划,四路大军理论上应该同期接敌,果然如此的话,努尔哈赤的判断就是错误的,而且他率领主力倾巢出动,迎击西路和北路大军,可能会带来致命的结果。

但明军方面的一个个错误救了他,马林的徘徊犹豫,杜松的贪功冒进,李如柏的逗留不前,反而让努尔哈赤踩准了节奏,从容调度,东西奔突,手中原本有限的兵力被集中起来,取得相对的数量上的优势,将明军各个击破。

1616年明朝疆域图

假设李如柏能够按照约定的时间进兵,奋力向北突击,当努尔哈赤痛歼杜、马二军的时候,直捣其巢穴,努尔哈赤必定首尾不能两顾,战争的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从时间上推测,杨镐刚一得知杜松失利的消息,便急忙传令李如柏撤军,那时候努尔哈赤刚刚挥师杀向马林。此前一直磨磨蹭蹭的李如柏这一回行动迅速,立刻掉头往回跑。八旗军的二十几名哨兵看到明军撤走,登山吹响螺号,明军以为大队人马在追击,仓惶奔走,挤做一团,互相踩踏,竟然损失了千余人。

萨尔浒之战态势图

刘綎一路按照计划深入敌境,陷入八旗兵合围之时,南路的副总兵贺世贤曾经劝说李如柏率军前去救援,李如柏不肯,最终刘綎覆殁。

杨镐与李氏兄弟的关系非同一般,早年间他与李如梅合作多年,后来力荐李如梅出任总兵官,却被北京的言官们挡下。他在这次重大战役当中处处维护李如柏,绝非偶然。

根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杨镐和李如柏是结义的兄弟,关系亲密,经常一起喝酒。明军四路出关,杨镐让李如柏率领中军,距离努尔哈赤的老巢最近,原本是想要送他一个人情,摘一个大桃子。

他们以为可以轻易立下大功,一旦发现局势不妙,杨镐立刻秘密通报李如柏赶快撤军,而其他各路依然按照原计划进军,最终全军覆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P29QG8BMH2_cNUgHTk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