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恭陵——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寝

2020-02-16     朝阳阿力

唐恭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也称“太子冢”。

唐恭陵的位置

恭陵是初唐“号墓为陵”规制下一处完整的实例。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称娘娘冢。两冢的位置正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恭陵两冢都呈长方覆斗形,现存太子冢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顶部东西46米,南北50米,残高22米。

唐恭陵

据钻探可知:太子冢封土经千余年风雨侵蚀和人为垦植,每边均被损掉10余米,原封土底部的长度应在160-180米之间。恭陵的建筑格局和规模反映出盛唐气象、皇家手笔。这座陵为覆斗状,气势恢宏,就像一座削去尖顶的金字塔。

唐恭陵

四周原有神墙围护,今地面已无存。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南神门外设神道,神道十分宽敞开阔,石刻仪仗非常大气:华表、石马、石翁仲、石虎两两相对,披千年风霜,恪守着墓主;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恭陵石刻雕造细腻,造型生动,堪称唐代石刻艺术之瑰宝。

唐恭陵


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

哀皇后墓位于灵台东北40米处,呈方锥形,长宽各约50米,残高13米。陵园地面现存石刻19件。东、西、北三神门外各置一对坐狮,南神门外为一对立狮。

弹指一挥间,太子李弘死去已有1300多年了。恭陵神道一侧,唐高宗李治亲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足有6米多高,碑文洋洋4000多字,白发人送黑发人深深的哀恸,已随雨打风吹去。

翁仲

再说说太子李弘。李弘(652年-675年) ,是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永徽二年(651年) ,唐高宗将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重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三年(652年) ,武则天在宫中生下长子李弘。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当时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长子李忠。永徽六年(655年) ,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弘由此成为高宗的元子(嫡长子),封为代王。

翁仲

显庆元年(656年) ,唐高宗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体恤民情,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他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但他却体弱多病。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二十三岁,死因颇受争议。唐高宗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以天子礼仪葬于恭陵。

石狮


石马

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为孝敬皇帝上庙号为义宗。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旧礼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谥号祭祀。

关于太子李弘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李宏被武则天鸩【zhèn】杀,《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了李弘可能被武则天鸩杀的传言,主要理由是高宗感觉体力不支,想提前禅位给太子,当时的武则天政治得意,李弘成为其掌权的障碍。

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

另一种说法是得结核病而死,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死于肺结核病,古称痨瘵。高宗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8mmTXAB3uTiws8KtK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