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太监,为什么还有几百名后代?

2020-02-10     朝阳阿力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 ‍‍ 郑和(1371年-1433年)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郑和(1371年-1433年)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但是,却未曾言明其具体的立功地点。有学者推测,郑和立功应该是在1399年的郑“郑村坝之战”中,而郑和被赐姓"郑"也与这一立功地点有关。可以说,这个“郑村坝之战”,彻底改变了一个帝国和一大批人的命运。

战争中,朱棣以八万人马对抗建文帝五十万大军,但是,双方力量悬殊实在过大。正当朱棣焦躁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叫"马和”的人请令,欲以我想亲率百余骑兵突袭对方帅营。"朱棣听后大喜。建文帝方面主帅李景隆不知燕军虚实吓得阵脚大乱,赶紧败退。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七营 之后,郑和在宫中被提拔为内宫太监,官居四品,几年后更是被派遣远渡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曾七次带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穿过了西太平洋和印度历经三十多个国家,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各国和平外交,将中国古代文明带向世界。历史上日郑和确实是一个太监,他一生都不可能有孩子。郑和将自己哥哥的长子收养过来,取名为关文铭,继承锦衣卫干户的官职。

郑和七下西洋

后来,郑和的长兄马文铭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后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目前在世界上郑和的后裔三支:一支是云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苏南京支;还有就是泰国清迈一支,人们称为“三支四地”。多出来的这一地,就是昆阳郑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总人数约400多人。

郑和墓

郑和墓和位置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墓位于江苏南京江宁区牛首山南麓,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墓形为回字形,南北走向。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故称为"马回回墓"。墓圹呈长方形,墓顶高约8米,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LzVOHAB3uTiws8KiK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