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期一)下午,我来到位于北京广渠门内的袁崇焕墓祠,欲瞻仰一番。可不巧的是,大将军墓祠正在闭门维修。
袁崇焕祠
袁崇焕祠
袁崇焕祠墓位于北京东城区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 ,包括墓碑、祠堂、庙宇等一系列纪念建筑,曾多次遭到损毁,现已被作为重点文物被保护。
袁崇焕祠堂有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保存完好,嵌于墙上。
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
门当石鼓
祠堂后为袁崇焕墓,葬着袁崇焕的头颅,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1952年曾对袁崇焕祠和墓进行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1992修复祠和墓。2002年袁崇焕祠、墓改建成袁崇焕纪念馆。
袁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
袁崇焕手书"听雨"石
袁督师墓堂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有交阻遏了后金军南下。
院内正维修施工
1630年(崇祯三年),大明王朝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世佘幼芝女士。史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袁大将军墓
据《南明史》记载,南明政府曾给袁崇焕平反,谥袁崇焕"襄愍"。乾隆49年(1784年),乾隆帝也下诏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