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海情》大结局了。
我所有的眼泪,都给了祖峰演的白崇礼 。
因为他的无私。也因为他的“反抗”
白崇礼是谁?
他是涌泉村小学的校长。
年轻的时候,他去涌泉村支教。
后来,因为舍不得那里的孩子,干脆在那里扎根。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白崇礼这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
在众人眼中,他是儒雅温和的“白校长”
平时沉默寡言。
对谁都是一团和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却可以为了学生们的光明前途,与全世界为敌。
为了孩子,他得罪了学生家长。
最开始,是一个叫海春玲的学生,被父母送去南方打工。
按规定,年满16周岁,才可以出去打工。
可海春玲连15岁都不到。为了出去,她的家长谎报了年纪。
白崇礼知道后,百般阻拦。
他去做家长的工作。
他告诉家长,孩子是读书的好材料,继续念书,将来会大有出息。
可家长不听。
家长觉得读书无用,打工来钱快。
夏虫不可语冰。
家长目光短浅,白崇礼只好拿出“杀手锏”——
他说孩子不满16周岁,就是不能出去打工。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春玲暂时留住了。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又有几个不满16周岁的孩子,要出去打工。
白崇礼就骑着他那辆破自行车,挨村挨户去家访。
结果可想而知——受尽了冷眼与嘲笑。
02
白崇礼把得罪家长的事,都做尽了。
就连他最信任的马得福,也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马得福觉得他太固执。
还劝他说,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出门打工未必是件坏事。
这个想法,彻底激怒了白崇礼。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刺耳,又一针见血。
他说——
“退学不是结束。退学是开始啊。
往后的命运,全由不得自己掌握。嫁什么人,过什么日子”
他曾经一个女学生,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他不想让其他学生,重蹈覆辙。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白崇礼是活的太清醒了。
彼时,打工潮兴起。
家长们为了每年那一万两千块钱的工资,纷纷让孩子们辍学打工。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只有白崇礼一个人,坚定不移地站在“必须念书”的阵营里。
只有他明白——
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出去打工,赚那么一点小钱,耽误的,是以后的人生。
读书,才是底层改变命运的“捷径”
说白了,他是希望——
多一个孩子,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他能为孩子们争取的,最后的机会了。
所以他磨破了嘴皮子,跑断了腿,受尽了嘲笑与冷眼,也在所不惜。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03
与全世界为敌就算了。
白崇礼更让人触动的一点在——
他为了孩子,为了教育,可以赔上自己的光明前途。
白崇礼安分守己了一辈子。
活到五十多岁,却做了一件“糊涂事”——
他把上头捐的教学物资电脑给卖了。
这件事,犯法,还要受处分。
白崇礼,不是不知道这件事犯法,可他也是走投无路。
他是为了孩子们。
他心里头,一直有两块大石头。
一个,是校服。
村小学成立了好多年,孩子们连个像样的校服都没有。
恰好镇上要举办合唱比赛,他想让孩子们穿得体面,高高兴兴去参加比赛。
还有一个,是操场。
他们村小学的操场,坑坑洼洼的,尘土飞扬。
他曾写了无数封报告给教育局,可因为教育局经费紧张,重修费一直没批下来。
白崇礼不忍心让孩子们每天“吃土”,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把电脑给卖了。
卖来的钱,给孩子们买了新校服,还修了操场。
他心里的两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下了。
可他也因此被罢免了校长的职务。
他不后悔,也无怨,
因为“牺牲”了自己,改善了孩子们的教学环境。
再后来。
他的“牺牲”,有了更大的意义。
当地教育局下发通知——
凡在校学生,无论年龄是否满十六周岁,一律不许辍学打工。
他终于,为更多孩子争取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很难想象,如果少了这样一位好老师,那多少孩子,会永远被困在大山里,永远困在流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