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鸭梨
"在耶路撒冷怀想深圳,有一种神奇的穿越感。我要着重谈谈深圳这座缘分很深的城。"
王石在今年年初的一场演讲中,谈到了自己的创业心路,谈到了初到小镇深圳时基础设施的落后、物质生活的拮据与深夜里漫漫的孤独,谈到了那种朦胧又真切的创业激情。
那是在1983年春天,32岁的王石只身一人来到深圳的时候,他的目标很明确:赚钱。在深圳,王石做成的第一笔生意是倒卖玉米。这就是万科故事的开端。
30多年过去了。王石和他的那一代人,有的早已功成名就,有的早已灰飞烟灭。任正非、马化腾们的深圳创业故事,依然被反复传颂,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激昂的主旋律。
在深圳,有一座用时37个月落成的53层大楼,坐落于深圳人民南路北端,名叫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1985年,它以三天一层楼的惊人速度被铭记于史册,后来被称之为"深圳速度"。
深圳之所以为深圳,并不是因为深圳的楼盖得快。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股蓬勃向上、奔腾不息的生长力量。深圳前海,短短7年之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创造了创新发展的"前海模式"。
在这座名副其实的"创业之都"里,每小时有 55 个人加入创业浪潮,深圳平均每个月新增 4 万家创业公司。这是一个庞大的"创业新物种",因为数量众多,他们撑起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底座,成为这座城市澎湃的动力之源。
创业者们野心勃勃,每个企业都渴望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虽然有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大型科技企业,但它们已经并不年轻。在最近几年的互联网浪潮之中,深圳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
胡润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独角兽指数"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独角兽"企业总数达186家。在这份榜单上,北京以79家排在第一,上海42 家排在第二,杭州18家排在第三,深圳只有15家,排在第四。
北京以超2万亿人民币的总估值成为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总体规模最大的城市,总估值规模占整个大中华区超四成。超级独角兽蚂蚁金服助力杭州,在独角兽企业总体规模统计中超越上海。深圳15家独角兽估值规模为4190亿元,远远低于杭州的12730亿元。
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18个领域,其中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文化娱乐和物流等领域居多。换而言之,以模式创新型的企业居多。
而深圳的15家上榜的独角兽企业之中,一半左右业务均与硬件紧密相关,技术驱动特征明显。这与深圳近年来一直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侧重硬件领域的技术创新,在IT产业,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不无关系。大疆、柔宇科技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的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实力并不弱。
但不可否认的是,深圳的"独角兽指数"整体上已经落后于北上杭。
创新就是未来,深圳能否打一场翻身仗?
所有的参天大树都是从一颗种子、一根嫩芽成长起来。
作为"创业之都",深圳并不乏产业的新鲜血液,关键是如何帮助这些"创业新物种"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去年年底,深圳出台了《培育独角兽企业行动方案》。围绕独角兽企业孕育萌生发展所需,深圳将大力促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颠覆性创新技术、国内外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孵化基地。
在现有独角兽企业基础上,深圳的目标是每年新增1-2家独角兽企业。到2020年,力争实现超级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0家;到2022年,力争实现超级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5家,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30家,估值在3亿美元以上的准独角兽企业超过50家,估值在1亿美元以上的潜在独角兽企业超过100家。
目前深圳正在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设立了全国首个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新增各类创新载体达到189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提出要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首选地,力争达到相当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30名的水平。
培育独角兽企业,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完善的产业体系。高度专业化的产业体系使硬件和人工智能创新链条在各个环节都十分高效,从上游的元器件供应商,到初级的模块提供商,以及后续的方案商和下游的代工厂,一个硬件创业者可以利用深圳完善的产业体系完成所有环节。
深圳的产业链优势来源于珠三角地区沉淀下来的产业基础,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自身的需求,还能很好地把控生产品质,在客户和下游厂商技术、商务交流等方面也更为便利,深圳要想成为独角兽企业成群出没的产业森林,必须把这种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华为、腾讯、万科,讲述的是深圳过去四十年的故事。在下一个四十年,相信深圳一定能够在新的前沿产业领域培育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继续谱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