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渐成历史,常州奋起直追

2019-09-09   城市论剑

文丨 王鸭梨

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堪称全国最牛的地级市组合,曾经有个非常响彻全国的名字叫"苏锡常",这三个城市,当时那叫一个牛,苏州不用说了,二三十年来,一直都是最牛地级市,常年GDP位居全国城市排行榜前七位,无锡是第二牛地级市,而常州,虽然如今的经济总量和名气,不能和苏州无锡相比,但曾经能够和苏州、无锡相提并论,可见实力也不容小觑。

1975年,新华社发表文章,号召全国学习常州经验。那时的常州工业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农字当头滚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戏"在全国享誉,创造了全国典范的"苏南模式",中央提出"中小城市学常州",一时风头无人能及。

但如今,这颗明星似乎逐渐暗淡了下去。尤其是"苏锡常"组合面临瓦解,政府也很少提起。终其原因,常州在最近十年的发展中,掉队了。

01."苏锡常"名称由来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中心地带,北携,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联袂成片。

苏州、无锡、常州因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相仿、距离又非常近,文化、语言相近,沿着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一字排开,民间"苏锡常"的说法早就不胫而走。据了解,1983年,时任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的沈立人曾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了"苏锡常"这一名词。

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中心城区都在沪宁线上的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正式诞生。1983年,被费孝通先生命名为"苏南模式"的三个城市,就是指苏州、无锡、常州大体相同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现实发展路子。苏南模式的核心,即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在全国红极一时,而苏州、无锡和常州被誉为"苏南三霸"。

虽然如今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等区域抱团发展已非常普遍,但在2000年左右,在国内规划都市圈发展的江苏省,算是这方面很有远见了。早在2003年大多数省份城市还在单打独斗时,江苏省便已经正式发文,向外界宣布要打造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三大战略城市组合,作为省内核心都市圈发展方向。

苏州

02.常州其实一直在追赶

虽然名字叫"苏锡常",无锡排第二,但实际上,无锡在历史上曾经的行政级别是低于常州的。查证史料可见,无锡在宋、明、清等隶属于常州府。然而从经济数据来衡量,无锡要比常州强太多,改革开放之处"苏南模式"时期三个城市的GDP差别较小,1990的数据显示,三个城市市区的GDP分别为47.08亿元、59.7亿元和39.53亿元。

不过,在2003年,官方正式定义"苏锡常"都市圈时,常州和无锡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了,数据显示,这一年无锡已经排在全国第12名,而常州仅在40名,GDP数据常州是无锡的一半。

2003~2015年间,无锡在10~15名之间徘徊,而常州却奋起直追,从40名提升到33~36名,2017年跃进28,2018年在29,2019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4!这15年,对常州来说,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是城市之间的较量哪有那么容易,最新数据,无锡依然高居在前十五位。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差距,在众多民间论坛上"苏锡"经常不带"常州"玩,有"苏锡无常"的说法。就连地铁建设,常州也是远远慢于苏锡,目前苏锡两市都有两条地铁通车,而常州直到2019年才正式跨入"地铁时代"。

并且,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中,苏州被规划为与南京并列的两个特大城市,高于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因此在民间和当局心中,尽管叫做苏锡常,但是苏州>无锡>常州,尤其是常州经常是被"抛弃"的一方。

更何况,如今前有无锡、南通,后有徐州、盐城。"苏锡常"的说法已经渐渐淡出。

无锡

03."苏锡常"瓦解,对常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苏州面积几乎等于无锡常州加起来,但GDP也基本等同于二者之和。而无锡和常州的面积差不多,但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原因一,是因为下辖县级市的实力差距和数量多少,因为如果拿出数据对比的话,主城区方面三市的发展差距并不大。而无锡下辖江阴、宜兴也很强,全国最牛的县级市昆山在苏州,全国第二牛的县级市江阴在无锡。尤其是常州还包括了原先较为落后的金坛、溧阳的情况下,差距也是可以理解了。

第二则是因为距离上海的远近,以及交通的影响,。距离上海沪宁高速、京沪铁路等交通干线的距离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距离最远的常州,在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上也落后了,在很大程度也影响了三大城市的发展。

第三,发展模式的不同。1991年是个分水岭,为了摆脱"老苏南模式"的瓶颈,苏州大量引进外资,使得苏州下属县区以及整个苏州大市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开始出现GDP井喷,全国地市GDP排名一路飙升。无锡也开始在高新区引入外资,但常州没有追随苏锡,而是坚持自己民营为主体。

从这之后,三个城市之间的排名几乎没有变过。苏州始终在无锡前面,无锡始终在常州前面。但是苏锡常的瓦解,对常州或许是一件好事。在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若遵循苏锡的外资发展模式,差距智能越来越大,常州要做的是坚持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做大做强本地民营企业,在旅游产业方面发力,提升人民幸福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到底谁是赢家,谁也说不准,时间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