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鸭梨
字数丨2300字,阅读约4分钟
十多年前,南方某座城市大力发展金融后援服务,引进了一批金融数据中心。有一次,跟随一个政府代表团到一家金融央企的南方数据中心考察,当地官员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为了引进这个项目,我们投入了几亿元对这个片区的线网进行改造,每年仅仅是这个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就占了全区的十分之一左右。”
那是一个在整个中国都排名前列的大区,经济实力不是一般的强劲。一个占地不过数十亩的数据中心,耗电量就占了全区的十分之一,这实在太令人震惊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数据中心每年所贡献的税收,大约只有一两千万元。对于一个工业大区来说,这点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
这个数据中心目前应该还在运营,那栋造型奇特的建筑依然安安静静地躺在一个风景秀丽的人造湖边。但在当地的官方报道中,已经看不到任何的相关消息了。
明白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当地大约也实在不好意思再拿出去宣扬了。
数年之后,偏居西南的贵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一下子就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的明星城市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耗电大户。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听起来非常高端。
但事实上,各地所发展的大数据产业,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像我们当年谈论电子信息产业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实际上是鼠标加工厂一样——甚至还不如。
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总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快速赶超的捷径,没有耐心也没兴趣老老实实打基础,至于那些所谓的“三来一补”加工企业,他们是自然是看不上眼的。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布局大数据产业,贵阳嗅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2013年,这一年被视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这一年9月,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贵阳发展大数据的序幕。
拉上一根光缆、接上一个电缆,贵阳似乎和北上广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是一样的。”
抢先一步的贵阳似乎成了时代的宠儿。短短几年间,贵阳迅速集聚了英特尔、思爱普、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地了中电科、阿里巴巴、华为、京东、奇虎360、科大讯飞等一批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镁光灯的聚焦下,贵阳似乎站在了数据时代的巅峰。
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些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们,在贵阳的投资仅限于建设数据中心的机房。
当年珠三角靠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而贵阳则靠着廉价的电力迅速成为世界机房。
在技术与人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廉价的电力,实际上是贵阳以及所有希望在大数据这个“高端产业”上分一杯羹的后来者几乎唯一拿得出手的“竞争优势”。
据称,在贵州大工业企业综合用电价格平均仅需0.44元/千瓦时。其中,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格只需要0.35元/千瓦时。
2019年6月17日,一份名为《南宁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赴贵阳市开展大数据产业用电情况调研》的简报开宗明义指出,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南宁市2019年投资项目协调和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第三次专题会议纪要》(〔2019〕101号)精神,着力解决大数据产业项目用电负荷大、电费多,运营成本高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9年6月4日-5日,南宁市发展改革委某某某带队赴贵阳市开展调研,深入了解贵阳市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运营情况,以及大数据企业用电情况和电价政策。
当我们在谈论大数据这样的高端产业的时候,谈起当年的“三来一补”企业,大家内心多少有些心照不宣的轻蔑,但仔细想一想,这些依靠着廉价电力发展起来的高端机房,其实并不比那些破破烂烂的低端工厂高到哪里。
本质上,这些都是大数据产业价值链最低端的服务业“三来一补”企业。
不同的是,那些低端工厂里的廉价劳动力后来很多都成为技术骨干,成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成为中国制造的中流砥柱。而这些低端服务业所赖以繁荣的廉价电力,变成滚滚热浪之后,并不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值得留念的东西。
每一座城市都有发展的内在冲动。
一个城市变得强大的最遥远、最漫长的路径,也许就是所谓的捷径了。
贵阳曾经被认为找到了捷径。过去几年间,大数据被作为贵阳的“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贵阳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过去几年,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常能看到贵阳干部不遗余力推介大数据的身影。
但据最近《南方周末》的报道,数据之都贵阳已经不得不谋划新的大战略。
贵阳市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贵阳市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了2018年有所下降。在全国各大城市大数据产业都前追后赶的情况下,对于大数据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先行者贵阳必须再进行自我提升、谋创新路。
贵阳官方要求发展制造业、商贸业的声音也愈来愈大。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贵阳市领导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贵阳市下一步将加快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中高端消费品贸易之城和制造之城。
据称,当地已经意识到,这座数据之都始终未能找到一条核心产业链,能够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相反,贵阳实体经济的短板正在凸显。制造业、商贸业的发展目前已被放在比大数据更重要的位置。
这座网红城市,能否如愿“通过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更好地分享产业升级释放的红利,通过产业聚集更多人才,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大数据之后,贵阳的新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