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菜肴,家家做的菜味道都不尽相同。就拿小编最喜欢的红烧茄子来说吧,妈妈、姥姥和爷爷三个人就可以做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味道。究其原因,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做饭习惯。
但是,有些做饭习惯,很可能会伤害到你的健康,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不刷锅就接着炒菜
很多人在炒完第一道菜后,为了图省事,通常不刷锅就接着开始炒第二道菜。锅里残留的食物残渣和油脂很容易被烧焦,从而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
此外,油在高温下也会分解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果反复地用油来煎炸食物,就是在不断地积累有害物质,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图源:全景网)
油冒烟之后再下锅
中国人做菜讲究“爆炒”,也就是要等到锅中的油冒烟后再下入食材,大火翻炒。这样炒出的菜味道更香,但未必健康。
如今市面上的食用油经过了精炼加工,提高了烟点。若是等到冒烟再将菜下锅,说明锅内油温已经很高。食用油在超过180℃的高温作用下,会发生分解或其他反应,产生醛、低脂肪酸、氧化物、环氧化物等许多对机体有害的物质。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发布的一份膳食研究报告中提到:炒菜时温度越高、时间越长,产生的丙烯酰胺(2类致癌物)越多。炒菜油温越高,出来的食物颜色越深,产生的有毒和致癌物也会较多。
因此,大家在炒菜时建议遵循“热锅凉油”的做法。
炒菜时不开油烟机
我国是肺癌高发国家,通常认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元凶之一。但是在我国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烟的女性也占有一定比率。
这当中一个重要致癌因素就是炒菜油烟。研究发现,油炸或者热油炒菜的时候,PM2.5能迅速飙升几十倍。
(图源:全景网)
如果是长时间处在油烟浓度高的环境中,对鼻、眼、咽喉黏膜的刺激性比较强,可能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对肺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可引发慢阻肺,严重者或可引发肺癌。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女性在厨房的时间普遍比男性要长,因此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更大,患肺癌的危险性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在做饭时要保持室内通风、打开抽油烟机,即使在做完饭后,也要过一段时间再关掉。
做菜放盐过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 6 克。但我国居民每日摄入盐的平均量都在10克左右,远远超过了推荐量。
做饭放盐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胃癌的发病风险。研究发现,食盐的致癌的原因之一是高渗透压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从而造成一系列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