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水污染防治工作连续3年获全省表扬

2020-04-14   瞰亳州

记者从亳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7年亳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获得全省第一,2018年水污染防治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位居全省第一,同年获得省级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1900万元,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均被省水办在全省通报表扬。

2019年1—8月份,亳州市列入“十三五”省政府考核目标的4个国控断面均达到了考核要求,获得省级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1450万元。其中涡河涡阳义门大桥断面和涡河岳坊大桥断面保持在Ⅳ或Ⅲ水质,远远好于考核要求的V类和劣V类水质。



  科学施策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为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亳州市专门建立了“11+1”工作体系,并率先在全省建设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打通基层环保工作“最后一公里”。同时全面实施河长制,狠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并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坚持依法依规、严守底线,敢于动真碰硬,做到严肃问责、顶格处理。

  精准把脉 全面聚焦水污染突出问题

  目前,亳州全市共建成乡镇驻地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0个,实现了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但是各乡镇驻地污水处理厂污水进水量少、进水浓度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上游商丘市、周口市地表水水质较差,进入亳州境内后加剧了地表水污染负荷,导致亳州市多条河流污染严重。另外,由于受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财力所限,亳州大部分秸秆是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实际利用率较低,特别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程度不足,导致午秋两季农作物收割之后,田间地头残留的秸秆堆积在田边沟渠内,经过雨季暴雨冲刷之后,受污染的雨水流经沟渠小河,最终进入河流,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对症下药做好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

  近年来,亳州市加大投资,大力兴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共建成8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

  为有效应对上游客水对亳州市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亳州市全面落实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与商丘、蚌埠、阜阳、永城、郸城、鹿邑等周边市(县)均签署了联防联控协议,亳州市生态环境局分别向商丘市生态环境局、周口市生态环境局发函,要求对包河、惠济河污染问题进行排查处理,并于2019年4月份与商丘市生态环境局展开联合会商,要求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严防高浓度污水下泄。近期还将与淮南市对茨淮新河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签署联防联控合作协议。

  为改善全市地表水环境,强化各县区水环境目标管理,2018年底亳州市政府出台了《亳州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市域内涡河、茨淮新河和西淝河等3条重要河流、11个断面建立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