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从最初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发现并且成为经久不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已经成为大众所熟知甚至十分喜欢的地方,如果问他们喜欢丽江的什么,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丽江古城、泸沽湖、摩梭人家、纳西族手工艺品,当然还有关于它们的浪漫与风情。
丽江古城
其实,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丽江元素背后,有一个古老的文化内核,始终贯穿在丽江纳西族的文化生活、民俗艺术甚至科学之中,在它走过经年累月的时光后,这些精彩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东巴文化”墙体彩绘
“东巴文化”就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主要保存、记录在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所使用的东巴经书中,也被一部分人称为“东巴教文化”。
它形成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之所以说它是丽江的文化内核,那是因为“东巴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实在太多,几乎涵盖了丽江纳西族生产、生活、文化与科学的方方面面。
“东巴文化”具体包括:东巴文、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绘画、东巴舞蹈、东巴法器,以及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
东巴舞
“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三坝区的白地乡,丽江有名的“虎跳峡”景区就在附近。这里之所以成为发源地,与纳西族东巴教的一个传说有关。
据说,在公元11世纪中叶的时候,丁巴什罗在白地附近传播东巴教,他和他的门徒第一次使用象形文字书写了“东巴经”,因此被奉为东巴教的祖师,当时丁巴什罗在白地修行传教的岩洞被奉为“灵洞”,他主要活动的地方——白地,自然也就成为后人眼中的圣地以及“东巴文化”的发源地。
“东巴文化”墙体彩绘
每年二月初八一到,中甸县三坝一带的纳西族“东巴”和普通百姓都会穿上盛装,带上美味的食物来到“灵洞”朝圣,作为东巴文化传承者的“东巴”一生至少要到白地朝圣一次,在民间也因此产生了一句谚语:“没到过拉萨不算真喇嘛;没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
正在活动现场诵念“东巴经”的“东巴”
“东巴”都是男性,是纳西族对东巴教祭司的称呼,在古语里是智者的意思,他们不仅要会背诵、书写东巴经,还要能歌、能舞、能画,以及懂得天文、地理、医药、礼仪、农牧方面的知识,在举行民族、宗教活动以及生产劳动时,作为活动的主持者为纳西族人提供服务,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以说,东巴文化的传承与之密不可分。
世代沿袭是“东巴”的传承方式,通常由老东巴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位继承人,不一定是长子。如果没有儿子,老“东巴”就需要招收徒弟(当地称为“本诺”,当于助手),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徒弟参与各种活动,徒弟也从中学习“东巴”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操作。
“东巴”正在主持婚礼
“东巴”没有严格的等级分类,但是人们会根据“东巴”懂得经文的多少、跳神功夫的高低,以及世代沿袭的时间长短等,分为大、小东巴,大东巴不仅要求经文要懂得多、能够主持各种祭祀活动,还要能写、会画、能跳可以说无所不通,小东巴则稍微次之。
在当地,“东巴”是可以娶妻生子的,除了在重大活动时的身份转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过着世俗的生活。
“东巴文化”作为一种无形、抽象的存在,如果没有好的载体,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幸好,智慧的纳西族先民,发明了自己民族的文字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才让这个无形的地方文化得以保留。
东巴文
“东巴文”是记录纳西族语言的文字符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目前已知的大约有1400多个,它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据说当年丁巴什罗“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重美,合而为字”,这种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多元融于一体的文字,就是沿用至今的“东巴文”。通常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或一段话,书写时遵循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原则。因为古老的“东巴文”至今仍然被使用,也被人们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纸”做成的本子
“东巴纸”大约创制于唐代,当时的纳西族先民以树皮为原料,通过浸泡、蒸煮、漂洗、打浆、抄纸、晾晒等繁琐的工序之后,厚实、耐磨还能防虫、防蛀、不易腐坏的“东巴纸”就做好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让它成为纳西族“东巴”抄写、记录的重要载体。
东巴经
尽管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长久以来“东巴文”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习和书写。当“东巴”将文字书写到纸上,再将纸张装订成册,就制作完成了能够保存千百年不腐、不坏的“东巴经”。
就这样通过“东巴”口诵手抄的方式,“东巴经”最终成为记录“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
正在书写的“东巴”
“东巴经”所记载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
与生活、生产相关的:农业、畜牧、手工业、时令、植物、动物、狩猎等;
与历史、民俗、文化相关的:服饰、舞蹈、绘画、杂剧、风土、礼仪、历史等;
与科学、科技相关的:医药、金属、武器、天文、地理、气象等。
所含领域之广、内容分类之细,也让“东巴经”成为纳西族名副其实的文化百科全书,而贯穿其中的“东巴文化”,自然也就成为丽江纳西族的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