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古今中外,抒写下英雄史的大多是男性。但在风云动荡的时代下,不少女子也在为挣脱命运的羁绊而抗争,抒写下自己的英雄史。
大理鹤庆赶马塑像
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间,就有这样一位白族女子,本是童养媳、“背脚”女,却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滇西马帮队伍里横空出世,成为茶马古道上名震滇西的女锅头。
1902年的一天,地处西南边陲的大理鹤庆县三义村,一户姓郭的炉匠家中,传出阵阵婴儿的啼哭声,郭家第十个孩子出生了,因排行第十得名郭十妹。
在鹤庆当地,用“阿”字称呼别人,代表一种昵称和喜爱,这位白族姑娘也因此被大家叫做阿十妹。
阿十妹出生于清朝末年,当时百姓的生活大多过得清贫,和当地其他女孩一样,在她在很小的时候,家人就与鹤庆县草海镇母屯村的一户人家结了亲,成为了童养媳。
背脚
当未满十八的阿十妹嫁入夫家后,才发现丈夫不但眼睛有毛病,而且是个“烟鬼”,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底,早就被丈夫抽大烟败得精光。面对这样的家庭,迫于生计,刚过门不久的阿十妹,做起了“背脚”女。
“背脚”是滇西一带对从事人力运输行业人群的叫法,其实就是靠人力背运货物,把鹤庆当地的火腿、草绳一类特产,背到下关,甚至更远的丽江一带去做小买卖。
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驮具
通常“背脚”都是男人才会干的,奈何阿十妹嫁了一个不会做工,只会败家的“烟鬼”男人,当生活的重担向她压来,也只得靠自己瘦弱的肩膀将之扛起。
从鹤庆到下关、丽江的路途上,除了靠人力运输的“背脚”之外,更多的是由男人和骡马组成的马帮商队。
行走在“单边道”上的马帮
阿十妹在做“背脚”的路途中,时常与马帮队伍同行,渐渐地也就与往来的马帮有了接触,对于马帮生活和生意门道也有所了解。单靠“背脚”所得的收入与参与马帮运输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阿十妹决定要买自己的马匹,参与马帮运输队伍。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
后来她离开了“烟鬼”丈夫,攒够钱买下一匹跛脚马,剪掉长发、换上男装后,阿十妹开始跟随马帮学习赶马做生意,她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赶马生活的艰辛比“背脚”更甚,不但路途变得更加遥远,一路上将面临着数不清的险峻山路、激流险滩,甚至土匪强盗的出现,稍不留意还会人亡马坠、货物损失,真的是有去无回。
翻山越岭的马帮队伍
尽管如此,阿十妹不但没有“回头”,还在赶马过程中结识了很多马锅头、生意人,与他们“组队”做起了生意。渐渐的,她从单枪匹马到拥有自己的马帮队伍,成为了马帮历史上少有的女性“马锅头”。
“马锅头”相当于马帮队伍里的帮主,主管生意之余还要熟悉路线、路况,遇到土匪、官兵,要善于沟通、斡旋,以保证马帮安全通过。
行走在险峻山道上的马帮
纵观全国,“马锅头”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连马帮队伍里都很少见到女性的身影,当这位白族阿妹横空出世,还成为滇西甚至在全国马帮,都可谓独一个的“女锅头”时,难免有人会发问:“她凭什么呢?”
是啊,她凭什么呢?凭着对命运的不甘,凭着对更自由的人生向往,为此她得付出比男性更多,才能在那个乱世赢得一席之地。阿十妹在拥有自己的马帮之前,也曾委身于人,其中一位后来成为了她丈夫。想要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单单靠依附他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插着帮旗的赶马人正在赶路
后来,阿十妹凭着胆大心细、豪爽泼辣、身先士卒的性格和赶马作风,赢得了同伴的拥戴,也开始在茶马古道上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要知道,当时的滇西匪盗为患,很多马帮、商队想要平安走过这段路,都得“花钱免灾”。唯独这位阿十妹,不但从未遭遇盗匪劫财,甚至不用亲自出马,只要在马帮头骡的鞍架上,插起绣有十朵“姊妹花”的帮旗,沿路不论官兵、盗匪,都不会伤及她的马帮半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茶马古道马帮用来驮运茶饼的马鞍
原因很简单,尽管阿十妹是一介女流,但她在男人扎堆的马帮商队里,向来言出必行、诚信十足,不论货物、账目从未出现过差错,而且她的马帮奖惩规矩严明,一路上还会仗义疏财、济贫抑暴,这些正是她能够立足其中,并且扬名滇西的重要原因,当时人们对她的评价都离不开一个字——侠。
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侠从十八岁开始赶马学做生意,到后来拥有三百多匹骡马,成为当时云南最大的马帮,是很多马锅头可望而不可及的。
大理鹤庆
而她本人也是一生都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和赶马人维西老安,结成一家。回到鹤庆县城做起了手艺人,靠搓麻绳、编背篓为生。
这样的“退休生活”与先前的叱咤风云相比,实在过于平淡。而这位扬名滇西的传奇女侠,正是在这份平淡中,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