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西山上有许多“山道”,它们既是路,又是伴随人们走过一段段旅程的“伴”。其中一部分形成年代久远的“古道”被淹没在密林丛生的山中,鲜有人知,有的则保留至今仍供人行走。下面,就随我一起了解一下它们吧!
华亭古道
华亭古道始筑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古道宽约1米,长数里,由东向西分布在华亭山余脉山脊的密林中,全程林荫葱郁、空气清新,是抵达华亭寺的主要通道,入口位于西山脚下与高海公路相邻的杨家村。许多喜欢徒步、爬山的人都选择从这条古道上山,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之余还能偶遇林中飞鸟、嬉闹松鼠的踪影。
太华古道
太华古道是连接华亭寺和太华寺之间的通道,形成于元代,沿途绿荫蔽日,曲径通幽,十分适宜健步休闲,每天登古道、爬西山的人络绎不绝。因华亭寺与太华寺分别位于两座山上,往返华亭寺与太华寺之间,还可以选择宽敞的景区公路行走,但太华古道的人气远胜于平坦的公路,毕竟大家更愿意呼吸山林氧吧的清新空气。
太华古道经过后人的修葺路况比修建之初好了很多,平整的石道依山势延伸,在林间蜿蜒曲折,时急时缓,正如“太华古道”石坊上所写的“松黄石卧疑无径,路转峰环别有天”,古道上峰回路转的意境只有走过的人才能体会。
千步崖古道
千步崖古道又叫罗崖古道、千步岩,是连接罗汉崖与龙门村的通道。2017年发掘的“罗崖修路碑文”(现立于千步崖古道途中)可证实,千步崖古道形成于明代早期。
当年徐霞客游览罗汉寺后,从这条山间小道“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在考察了龙王堂(今龙王庙)、金线泉后又重新折返,登山顶探寻黑龙池。可能他跟好友吐露了山道曲折难行的感受,以及西山胜景应有更多人得以欣赏的愿望,明崇祯十三年,徐霞客好友唐大来(即担当和尚)与当地官员为方便游客登顶西山,出资对古道进行修整、铺设踏石,石阶步数达千余步,故称“千步崖”,因途中巨石上有题刻“千步岩”,后人又称古道为“千步岩”。
在千步崖古道的山石上,还留有云南唯一状元袁嘉谷、禅宗泰斗虚云法师等名人的题刻。
千步崖古道还是昆明传统民俗“三月三·耍西山”的发源地之一,从前,大户人家会在“三月三”前一天,把古道上的石缸洗干净盛满糖水,供众人免费享用,这种有钱人捐功德的行为称为“赐糖水”。如今,在千步崖古道上,还能见到民国时期刻有“传茶工会”字样的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