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人生活中总有各种大小教条、规范,约束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尤其皇族、贵胄和富庶之家的孩子,尚在年幼的时候,家人就会安排他们学习各种礼数、技艺,和现在学生从小参加特长班有得一拼。
在宋代“重文轻武”的环境中,关于礼教的学习与遵循之风更甚,要学习的规矩典范更多,前阵子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就再现了很多那一时期的礼教规范。其中,明兰父亲在和卫小娘子在一段对话中,就提到了一个始于周朝官家子弟需要掌握的技艺。
明兰父亲与卫小娘子聊起“君子六艺”
当时明兰父亲正在与卫小娘子闲聊,对方笑称投壶是乡下人的把戏,不值得同人讲,可他却说:“君子六艺,射为其五,怎么能是小把戏呢!”其实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错在哪儿呢?
在古代,“六艺”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先贤所著的“六经”。在西汉的时候,汉成帝命人整理、校勘国家的藏书,并且要求编纂出目录,当时负责的刘歆将藏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这六大类,因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正好分在“六艺略”的名目之下,后来人们将“六艺”用来指“六经”。
“六经”里的五部
“六艺”的另一种意思,早在周朝时就有了,周朝时候贵族男子必学的六种基本才能和技艺,也就是明兰父亲口中的“君子六艺”。
说是六种,却也细分成了很多小类。《周礼·保氏》里就说了,“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合称“六艺”。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周礼》是记录周朝礼仪的著作这我知道,可“保氏”是保氏家族的意思吗?这和“君子六艺”有什么关系?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并不是指保氏家族,而是周朝时候一种官职的名称,这个官职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用“礼”“义”之道,去匡正君王,以及给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德育老师,专门负责给贵族子弟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可以说,没有“保氏”就没有后来为人称道的翩翩君子之风。
《周礼》
不论古今中外,“礼”都彰显着个人与家族的修养,这里所说的“礼”包含祭祀的吉礼、丧葬的凶礼、军队的军礼、君王朝见以及诸侯往来的宾礼、宴客和庆贺的嘉礼,因此也叫“五礼”。
这里所说的“乐”是指六套古乐舞,分别是:《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叫“六乐”,这在周朝不仅保留得十分完整,而且有着严明的使用区分,祭祀天神用《云门大卷》;祭地神用《大咸》;祭四望用《大韶》;祭山川用《大夏》;祭周始祖姜嫄用《大濩》;祭祀周代祖先用《大武》。前四个表达了君主以禅让得到天下属于“文舞”,后两个表现了以武力夺取天下所以属于“武舞”,可惜后来很多都失传了。
“君子六艺”之射
因为古代战乱频发,男子学习文化之外,再掌握一些武术、体能方面的技艺也是必须的。“射”就是第一个出现的“武力”代表。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这五种射箭技术,都是当时男子必学的。
即便是驾驭车马贵族公子哥也是要学的,不同的是,这项技艺的表演、展示成分大过实用,归根结底仍是一种“礼”的表现。
“君子六艺”之御
它在技巧上的五个要求也十分严苛:鸣和鸾,行驶的时候车上铃铛声要响的协调;逐水曲,经过曲折的水路时车不落水;过君表,经过天子表位时不能碰倒标杆;舞交衢,在过通道里旋转掉头时,要像舞蹈一样自如;逐禽左,驱车行猎时,要把猎物驱赶到左边,让车上的人便于射击。
这样看来,古代君子也是很不易当啊。
把识文断字排第五,这好像不太科学,其实这里说的“书”包含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关于文字结构的理解和应用,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基础课。
现在回头看看排在前面的四个,或多或少都与礼仪、君臣相关,相较之下,把“书”排第五,其实很符合古代的情况。
“君子六艺”之书
在古代,“数”是一种复杂的科学存在,它既是数学运算的方法和技巧,也是阴阳五行里万物相生相克的运动规律。为什么古代君子要学这个呢?因为不论你是百姓、官商甚至天子,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小到生活相关的日常运算,如购置柴米油盐、量田置地,大到与家国相关的税法征收、历法推演都与之相关。
古代算盘出现之前的运算方法-算筹
在我看来,周朝的君王之所以要让贵族子弟学习“六艺”,其中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礼、法、家、国的同时,也能够在审美、品行以及内心的修养,得到塑造与提升。只是,随着后来朝代的更迭,这些内容有的渐渐流逝,有的被人们弄混,就像明兰父亲讲错的那句“君子六艺,射为其五”,实际上应该是“君子六艺,射为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