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了。
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提篮桥监狱三十多年来在罪犯高等教育方面的一些往事,听听那些迷途知返的大墙学子们的心声。
。
1988年的秋天,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当时的上海市监狱(现为提篮桥监狱)首次设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第25考区。报考的人数不多,按照现存的历史记录来看,通过的参考罪犯共有19科次,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和专科。
考区的设立为创新狱内罪犯教育改造途径和方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高自考报考人数不断增长
随着首次高自考的顺利开展,在上海市其他监狱也引起了广大的反响。在1990年的春季,青浦、五角场、北新泾、军天湖等监狱的服刑罪犯也加入了自考大军。
报考科次也逐年增长,从1988年的共 19科次,至2012年全年827名在押罪犯参加高自考,共1759科次,涉及13所监狱,涵盖了20个不同的专业,考生的规模日益壮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考试院还多次组织老师进大墙赠送教学书籍,为已取得毕业资格的罪犯进行论文辅导和答辩。
高墙内的学子们登场了~~!!!
01
54次进入考场的邱某
4月9日,为期4天的2011年春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第25考场设在提篮桥监狱。邱某神情淡定地走向考场,而这已经是他在监狱第四十五次走进高自考的考场了。
五年多来,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参加四五门科目的高自考。回首一看,他已经取得了四十多门单科的学分。
每次吃饭时的十多分钟,每天出工前的点滴时间,他都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监区晚上六点半会集中收看电视新闻,很多人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了,而即使是新闻开始前短短的几分钟,邱某也抓紧时间看书做笔记,不肯浪费。
在高自考找回迷失的青春
“感谢各位老师!”当吴某在提篮桥监狱的华东师范大学临时论文答辩教室完成了自己论文答辩以后,向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们鞠躬敬礼。
他通过自己5年的高自考学习,终于通过了华东师范大学公共关系专科和公共关系本科的所有考试,获得了毕业所需的学分。
吴某入狱时只有18岁。入狱以前,他是上海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在老师眼中,吴某是一个性格内向、学习努力的好学生,在父母眼中,他是孝顺乖巧、善解人意的好儿子。
但就在同学们努力学习准备迎接高考时,吴某却为了所谓的“义气”,参与了抢劫,被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
入狱以后,吴某收到了一封高中同学的来信。在信上,同学告诉吴某,班里的很多人都已经进入了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吴某手里拿着信,脸上充满了苦涩:也许自己的人生轨迹永远也不会再和大学校园有交集了。
他的主管警官准确地把握了吴某心理上的波动,动员吴某去参加监狱组织的高自考学习。如果能在狱内通过高自考,顺利拿到大学毕业文凭,你的刑期就变成了学期。最终他成功地在大墙内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妈妈看着我高自考
当看到自己又有两门功课获得了单科结业,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离我的自考目标又进了一步。
第一次参加高自考时凭一点小聪明,我在考前一个月突击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这门课程,没想到竟然让我以61分幸运过关。
当我在接见时无意提起这件事,妈妈竟然开心得掉了泪。在我读书的时候,妈妈一直希望我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我却让她失望了。我不仅没能考上高中,还结识了一群小混混,整天胡作非为,让妈妈伤透了心。
没想到我在文化学习上取得这么一点点的进步,就给妈妈带来这样的快乐。看着流泪的妈妈,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一个文凭出来!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讲,服刑是人生的最低谷,但现在对我而言,监狱就是我的大学,现在我的大专学习就要结束了,但我的本科学习还会继续,我会在出狱之前,努力完成一个专科和一个本科所有课程的考试,争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因为我知道,妈妈在看着我。
开放大学开启狱内高等教育新时代
2012年,为了满足更广泛罪犯的文化教育需求,上海监狱和上海市开放大学达成协议,建立普晟分校,在监狱内开通远程教育学习网络。2012年,首届开放大学普晟分校在提篮桥监狱开班,共招收了2个大专班共54人,1个中专班29人。至此迎来了罪犯报名参加开放大学学习的热潮。
崭新的起点
2016年的秋季,全国首个狱内本科班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正式开班,开设专业为软件工程(信息服务),共招收27人。
截止2019年,提篮桥监狱共有1118人次参加了开放大学各科段的学习。累积491人获得毕业资格,包括本科3人,大专204人,中专284人。目前提篮桥监狱共在读345名罪犯,其中本科73人、大专143人、中专129人。
春华秋实三十载,润物无声再出发。三十年来上海监狱系统共有2万多人参加了高等教育学习,数千人在狱内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真正实现“化刑期,为学期”,为广大服刑人员打开了一条实现大学梦的希望之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PqWBm4BMH2_cNUgy9hH.html